导读:一方面,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各界都知道基层医疗机构的春天来了,另一方面,对基层医疗机构来说,依然是增量不增收、舆论风波不断、员工离职潮涌现,“痛心”、“喊冤”各种叫苦不迭。这一路走得好辛苦。事实上,基层医疗转型升级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个难题到底该如何破解?
近年来,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有所好转,群众医疗服务满意度得到提升。
随着国家分级诊疗等新医改政策力度的逐渐加大,广大基层医疗市场越发生机勃勃,但随之而来的是史上最严基层禁输液等相关政策。对中央这看似矛盾的政策到底该如何正确解读?
一方面,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社会各界都知道基层医疗机构的春天来了,另一方面,对基层医疗机构来说,依然是增量不增收、舆论风波不断、员工离职潮涌现,“痛心”、“喊冤”各种叫苦不迭。这一路走得好辛苦。事实上,基层医疗转型升级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这个难题到底该如何破解?
基层医疗,国家战略,大势以至
基层医疗市场却迎来了很多机会:国家大力扶持大健康产业,早已将其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一方面,在医疗领域进行了很多大刀阔斧的改革,出台了很多刺激性的政策。特别是对基层医疗领域,短短几年,国家就已出台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比如《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达到448个。
国家在270个城市进行分级诊疗试点,这象征了新医改真正进入了深水区。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将大中型医院承担的一般门诊、康复和护理等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健康进家庭、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新格局是医改的一项重要任务。
分级诊疗主要特点有四个:一是基层首诊,二是双向转诊,三是上下联动,四是急慢分诊。
基层首诊是首选,双向转诊是保证,上下联动是机制,急慢分治是保障。分级诊疗的实质是将患者分流,说得直白点,中央要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和等级医院抢患者,帮助它们谋生路,找出路,寻发展。
事实上,除政策支持外,基层医疗机构平均财政补贴收入持续上升。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平均财政补贴收入为185.2万元,到2015年已增长至487.8万元。平均年增长率为21.3%。另外,财政补助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不断上升,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财政补助占总收入的比重也从22.9%提升到36.5%,收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基层医疗机构转型升级有心无力
尽管如此,但是基层医疗机构的现实与困境依然存在,并且十分严峻。基层医疗机构的转型之路非常艰苦,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曾作为专题多次报道:
【新闻直播间】:《乡村医生现状调查:收入少,如何坚守岗位成问题》
【新闻直播间】:《乡村医生现状调查:医疗纠纷不断 明天谁来当村医》
【新闻直播间】:《乡村医生现状调查:步履艰难 村医老龄化严重》
【焦点 访谈】:《“板凳”村医李菊洪》
有的报道虽然是在赞美像李菊洪这样默默无私风险基层的好医生,但报道播出后,有网友就直接评论:如果她的腿好了,早就跳槽了
有数据显示,尽管中国民营医院在2005—2015年快速发展,增长超过350%,从2005年3200家增长到1.5万家,超过公立医院1.3万家,总共2.8万家。但2008-2015年民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却呈波动下降,占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比例由51.5%下降到46.4%。
因此,要想让普惠基层医疗机构的分级诊疗体系真正落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目前基层医疗机构存在如下痛点:
1.缺乏先进的疾病诊疗技术
现在很多疾病的先进成熟诊疗技术仅在大型医院应用,很多区县级医院或社区乡镇医院都缺乏这些技术。基层医生水平参差不齐,诊疗方案五花八门,再加上最近各厂商宣讲鼓吹的各种技术疗法伪学术误导,很多医生用药非常胆大离奇。
2.缺乏特色专科项目建设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基层医院以全科为主,只能治疗一些感冒等普通疾病,没有形成优势,没有形成特色,是患者流失的最大主因。
3.对疑难杂症患者缺乏转诊通道
患者生了病,一般要先去就近的基层医院,如果属于急难重症,再往大医院转诊。但一般的基层医院缺乏相应的转诊通道,这是导致患者直接往大医院跑的一个重要原因。
4.缺乏对患者全病程管理
患者管理,特别是慢病患者管理。个人的健康数据是基础,医生需要一个患者管理工具,这个工具是复杂的,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撑,很显然基层医院不具备这样的实力。这一点,不光基层医院缺乏,有的专科医院甚至等级医院也照样缺乏。患者管理应该是整个中国医疗市场共同的痛点。
5.盈利空间提升有限
缺患者缺技术缺人才,除了打针输液外,基层医疗机构的盈利能力可想而知。
中央对基层医疗机构监管趋严
最近中央与地方频频出台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疗行为严格监管的政策,最典型的就是禁止输液等政策的发布。比如:
◆2016年1月22日,浙江卫计委发文要求三级医院(除儿科和儿童医院)取消抗菌药输液。
◆2016年3月1日,四川省人民医院实行停止门诊输液(除儿科和肿瘤门诊化疗)。
◆2016年3月4日,江西卫计委发文要求严控门诊输液,鼓励探索取消门诊输液服务。
◆2016年4月1日,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停止门诊成人输液。
禁输液等政策,对基层医疗机构不亚于一拳重击。首先它给基层医疗带来如下不利影响:
1.诊所收入影响:输液是目前基层医疗机构最主要的收入,禁输液看上去是要断其生路。
2.医患关系的紧张:长期以来很多患者已经养成了输液的习惯,面对主动要求输液的患者,医生该怎么办?
3.患者负担加重等问题。
这样一来,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限制。
这些政策,固然会加速淘汰某些服务差、技术差、设备差,还仍然故步自封的不靠谱诊所,但会保留愿意提升自身医疗诊疗技术及服务质量的有优势的基层诊所。
中央就是要通过一揽子政策倒逼基层医疗机构做出深度转型,只有以患者为中心的通过诊疗技术更好地服务患者的基层医疗机构才能生存下来,才会在不久的未来大放异彩。
基层医疗机构该如何把握机会
模式一:学习适宜技术,走中医特色医疗路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相关部门提出加快民间中医药的发展,总结民间技法,研发推广利用,并将其纳入国家适宜技术范畴。诊所可以加强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积极转型,学会现代中医疗法,专业绿色疗法推广服务,立竿见影解决病患痛苦,学会辨证论治,夯实基本功。
模式二:借助互联网,走特色专科之路
1.【竞争力】基层医院开展特色专科,更容易形成优势和特色,极大增强了基层服务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基层医院的运行活力和竞争力。
2.【口碑】基层医院开展特色专科,更容易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医疗安全管理、科教与人才建设;不断地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口碑,才能拥有众多的患者。
3.【人才】开展特色专科,人才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而单纯的高薪吸引不了真正的医生人才。特色专科建设,可以摆脱“全而不精”的困境。建设特色专科,更容易呈现“院有重点、科有专长、人有专技”的可喜局面,医生的诊疗技术更容易得到提高,医生的积极性也会相应地提高。
4.【盈利】增加服务项目,比如以互联网+特色鼻科为例,通过鼻内窥镜诊疗服务,鼻腔清洗服务、鼻窦雾化服务,这也能成为医院新的经济增长点。
5.【品牌】如何树立品牌,对于等级医院来讲,品牌是国家赋予的,只要按国家规定经营自然能树立起一定的品牌效应;但对于基层医疗机构来讲,如果开展特色专科建设,通过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也能更容易树立自身品牌。前几年,一些全国闻名的专科医院,比如亚洲心脏病医院,就是通过专而精的医疗服务,从而建立起能和等级医院竞争的品牌优势。
模式三:提升全科水平,参与家庭医生服务
依照国家最新政策,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覆盖率达到60%。相关家庭治疗方案,特别是慢性疾病,家庭治疗在医疗行业的占比将会越来越高。事实上,各地卫计委都已经陆续出台相关支持家庭治疗方案的政策。
基层诊所医生在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全面提升全科诊疗水平,强化客户管理与客户服务,争取与第三方医疗机构合作,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而获得稳定的顾客群体。
模式四:抓住机遇,发展“连锁诊所”
大家都知道单体药店前几年做的风生水起,但随着连锁药店的吞噬着市场,在人力、知识水平、价格、抵抗风险的强大压力下,近几年大批单体药店消失,这也是给我们诊所人敲响了一个警钟!
现在,民间资本在国家的支持下投入了区域性互联网诊疗,不断深入基层,不断扩大范围。与超市一样,既有遍布大街小巷的个体超市,也有巨无霸式、大中型的连锁超市,将来的诊所必也是遍布大街小巷的个体诊所与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的连锁诊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模式五:抱团合作、对接资源、寻求支撑
建立或加入具备一定规模与影响力的基层医疗组织平台,加强信息沟通、学习交流,借助平台的优势实现资源的对接与服务内容与水平的提升,借助平台的优势实现管理、信息化、人力资源、营销推广等全方面的运营支撑。
总结
基层一定要根据自身专科化科室,积极参与到诊所合作业务中,抓住升级机遇。随着社会资本的不断介入,基层诊所还可以逐步地形成连锁化的经营平台,这样成本降低,收益提高。
丨作者:代哲军 王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