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日,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96周年,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之际,由中国中药协会主办的“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和“第六届中国中药临床价值与评价论坛”及“《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工作会”等系列会议在北京远望楼宾馆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主题是“专注脑病•中西融合•医药共生”。
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中国工程院肖培根院士、张伯礼院士、王广基院士、吴以岭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周杰副司长,中国中药协会房书亭会长、刘张林副会长、王桂华秘书长,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解放军总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第四军医大学等科研院所的西医神经、中医脑病、药物研究、制药企业、方法学共计600余位专家、代表参加了本次盛会。
为解决我国脑病中药发展中存在的“高级质量证据缺失、临床定位尚欠明确、应用指南缺乏公认、医药共生面临挑战”等问题,由著名脑病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田金洲教授牵头,联合西医神经内科专家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小刚教授、药理学研究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孙晓波教授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于2017年7月2日在北京成立。
成立大会由中国中药协会王桂华秘书长主持,陈可冀院士、肖培根院士、周杰副司长以及房书亭会长分别致辞。陈可冀院士认为脑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居高不下。尽管超急性期的快速溶栓治疗疗效肯定,但是临床上
早发现早治疗的病人毕竟少数。如何挖掘中医药在此类疾病中的预防卒中发生、保护神经元、降低致残等优势作用,做好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应当是脑病药物研究专委会未来工作的主攻方向。肖培根院士对该专委会以“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医学与药学相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三位主委联袂主政的创新机制,给予高度肯定和赞赏。
周杰副司长代表科技司致辞时强调“今年7月1日正值我国中医药法实施第一天,同一天迎来了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委会的成立,这是一次中西医结合的探索与努力,也是对《中医药法》文件精神实施的一次有益实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首席专家张伯礼院士寄语脑病专委会:深入研究中医脑病诊疗技术,完善脑病中药评价标准,组织脑病团队加快推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项目研究,为其他指南课题提供范例。
脑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凝聚了中医、西医、药理、制药专家:高颖、赵建军、蔡定芳、陈眉、王新志、马云芝、林亚明、杨东东、刘金民、郭蓉娟、时晶、俞晓飞、张云云、邹伟、丁砚兵、刘玲、闫咏梅、李艳;王新平、于生元、赵钢、刘鸣、赵性泉、蔡艺灵、郭淮莲、吕佩源、罗本燕、解恒革、曾进胜、何志义、傅瑜;杜冠华、王一涛、刘建勋、徐惠波、萧伟、赵超、李楚源、李振国、唐仁茂、秦少容、夏军、李磊、宋敏、孙桂波等等541人。专委会以“专注脑病,医药共生,中西融合”为主旨,新当选的脑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田金洲教授代表李小刚教授、孙晓波教授发言,介绍专委会围绕脑病药物全学术链将要开展的7大工作任务,即:“当企业决定开发药物时,专委会做临床前研究;当药物获得临床试验许可时,专委会做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方案咨询;当药物临床试验启动时,专委会做多中心临床试验;当药物获得生产许可时,专委会做上市后再评价;当药物上市销售成功时,专委会做临床应用指南;当药物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时,专委会做临床价值挖掘;当药物被国内普遍接受时,专委会做海外学术推广。专委会关注脑病药物的出生、成长、成熟、重生的每一个环节,既是药物的生产顾问,也是药物的转化平台,更是药物的推广网络。
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部分成员合影
成立会后,随即举行了第六届中国中药临床价值与评价论坛。3位院士和3位专家分别就中医药临床价值与研究评价问题做了精彩的报告。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中药协会刘张林副会长主持,院士论坛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中国中药协会房书亭会长和国家中医教学名师、中国中药协会药物研究评价技术中心常务副主任高学敏教授共同主持。论坛围绕社团组织发展、中医药科技创新、中医药临床优势、脑病药物研发、急性脑卒中防治策略等热点话题,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中国工程院肖培根院士、张伯礼院士、王广基院士、吴以岭院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周杰副司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院杜冠华副院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小刚教授做了大会主旨发言和主题报告。
房书亭会长表示为推动解决中医药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整合资源的功能,近几年中国中药协会已将工作重心从过去的单一政策导向,转向增强综合服务能力上来,“搭平台、建标准、提质量、促品牌、做导向”,为探求临床价值、重塑评价标准、促进中
西融合、指导中药合理使用,做了多方面的努力实践:先后成立了以张世臣教授、高学敏教授、刘国恩教授、马双成教授、金明教授、金哲教授、乔杰教授、田金洲教授为核心的药物临床评价平台和专家团队,从而构建起“顶层设计-药物研究-价值创造-标准构建”四位一体的第三方药物评价研究技术平台。协会先后承接了国家卫计委《中药儿童用药相关政策建议》研究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课题,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品牌价值提升工程研究项目》等。房书亭会长对新成立的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委会寄予厚望,希望他们为中国中药协会药物研究评价技术平台的发展增添力量,更要为协会承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的《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注入新动力。
张伯礼院士做了《中医药优势与评价》的主题报告:从国家宏观政策和国际视野剖析了当前中医药发展面临的良好机遇,系统总结了“中医针灸治疗尿失禁、难治性便秘”、“银翘散+麻杏石甘汤抗击非典”、“复方丹参滴丸美国注册试验”、“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衰”等获得国际国内关注的中医药已开展的评价研究工作,强调了中医药优势需要用世界公认的语言和术语呈现,采用国际公认的循证医学方法来评价中医药的特色优势,用科学的语言诠释中医药的疗效和作用规律,创新创造适合中医药特点的高质量证据,“原创思维+现代科技”才能推动中医药发展取得原创成果。同时他也强调研究编制让西医看得懂、听得明白、会使用的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迫在眉睫。
王广基院士讲到:通过对中药多组分体内代谢与药效关联性研究探索,创新性地发现了脑病外治的作用机制,突破了脑病药物必须入脑的传统认识,同时对中药复方、中西药联合用药等方面的多向代谢机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通过研究阐释了中药代谢与药效机制的桥接是中药研究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并对中药代谢与药效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基于反向药代动力学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药的关键技术,为阐明中药复杂体系独特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吴以岭院士做了《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心脑糖微血管病变防治研究》报告,指出脉络学说以《伤寒杂病论》为基础,用以指导血管病变防治,属重大理论原创,其核心理论强调“营卫承制调平”。心脑糖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微血管病变是心脑糖肾重大疾病临床治疗难题,实验研究证实:通心络对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DN重大疾病的异病同治的共性机制为保护微血管,多维时空动态演变的病理损伤呈现出心血管事件链级联发展的过程,通心络可使上述复杂网络节点趋于正常,从而有效阻抑心血管事件链的发生。吴院士对成立脑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研究解决真正有效有临床价值的中药,以及研究制定指导西医同道合理应用中成药的临床指南寄予厚望。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周杰副司长针对中医药行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中药饮片掺假、染色、增重等假冒伪劣事件,个别中成药成为神药,包治百病等”,指出加强中药质量保障体系、传承发扬中医药传统理论、完善中药临床价值评价体系、研究中药临床合理应用指南或路径、推广中医药适
应技术等工作都迫在眉睫,建议充分发挥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委会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在中医脑病临床实践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和优势,深化脑病药物的科研体系能力建设,促进中西医融合,推动西学中工程,加强脑病药物评价标准研究,完善脑病药物临床应用指南,鼓励脑病中药科技创新。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物研究院杜冠华副院长对脑缺血的药物治疗策略进行了解读,同时深入剖析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及治疗方案,并对我国脑缺血与抗脑缺血药物研发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动物模型与临床表现、临床前结果与临床疗效、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疗效之间存在差异,导致研究成功率低、靶点众多等研究困境及问题,如何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是脑缺血药物评价的关键科学问题,同时对中药防治脑缺血疾病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中药防治脑缺血疾病的研究及新药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小刚教授做了《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策略》的主题报告,重点阐述了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的诊断与治疗,强调了时间就是大脑生命的治疗理念,针对疾病恢复期、后遗症期西医治疗的无助,提出脑病中药可能会发挥重要作用。该工作应成为脑病专委会的重点研究方向。
本次论坛院士、学者所做系列报告,内容丰富、精彩纷呈,涵盖了行业政策、药品评价、临床应用、机理研究、理论创新等多个领域。展示了我国中医药科研进展与成果,通过遵循中医原创理论,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中医药将有望摆脱“说不清、道不明”的“暗箱盲区”,可迎来“明物质、清机理、有数据、能循证”的曙光。
《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
标准化项目中期推进会暨第二批课题立项仪式
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
我国中成药70%由西医医师使用,由于缺乏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西医医师在使用中成药时滥用、乱用、不合理使用等现象十分普遍,这不仅影响了中成药疗效的发挥,也存在着较大的安全隐患,更使医生承受着较高的执业风险。在此背景下,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中国中药协会,全国中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第一批14个课题于2017年1月15日正式立项启动研究。
2017年7月1-2日召开了“《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中期推进会暨第二批课题立项仪式”。
7月1日,为保证课题研究的质量、统一标准、统一流程,中国中药协会标准化项目管理办公室第三次组织到会的近200名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指南标准化项目一致性集中培训。《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学术委员会、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研究中心刘建平教授带领学术团队做了《指南研究编制中临床问题的构建、文献纳入排除标准的制定》、《中、外文文献检索及文献管理软件NE的使用》、《数据提取表的制作与数据提取》、《Revman软件使用与森林图、漏斗图的解读》、《GRADE证据分级与推荐意见的形成、Gradepro应用》等系列培训。
本次会议对第一批启动的14个课题进行了中期技术辅导和专家技术指导,中国中医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长、中国中药协会标准项目办公室主任胡镜清教授针对课题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研究的建议,中成药治疗认知障碍临床应用指南课题组组长田金洲教授、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课题组组长毛静远教授进行了课题研究经验分享;同时,本次会议还签署了第二批17个课题的立项决定,其中包括成人流行性感冒、胃肠型感冒、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小儿腹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肾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膝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高脂血症、心力衰竭、慢性乙型肝炎、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前列腺炎、痛经等优势病种相关的研究课题,还包括以桂枝茯苓胶囊为研究对象的名优类中成药指南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