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中医带下病:辨证论治病理性带下

点击上方“医药科普” 可以订阅

前言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女性常见的疾病,阴道炎阴道炎可以使其他妇科病的一个症状,也可以单独发病。



带下医由来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秦太医令李酰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带下医即妇科医生。

为什么要把妇科医生称为带下医呢?

因为带下医专看妇女经带胎产杂等妇科疾病,就是广义上的带下病而且这些疾病多发生在带脉以下,故称妇产科医生为带下医。

扁鹊简介:

扁鹊是渤海郡郑人,姓秦,叫越人。年轻时做人家客馆的主管。有个叫长桑君的客人到客馆来,只有扁鹊认为他是一个奇人,时常恭敬地对待他。长桑君也知道扁鹊不是普通人,他来来去去有十多年了,一天叫扁鹊和自己坐在一起,悄悄和扁鹊说:“我有秘藏的医方,我年老了,想传留给你,你不要泄漏出去。”扁鹊说:“好吧,遵命。”他这才从怀中拿出一种药给扁鹊,并说:“用草木上的露水送服这种药,三十天后你就能知晓许多事情。”又接着拿出全部秘方都给了扁鹊。忽然间人就不见了,大概他不是凡人吧。扁鹊按照他说的服药三十天,就能看见墙另一边的人。因此诊视别人的疾病时,能看五脏内所有的病症,只是表面上还在为病人切脉。他有时在齐国行医,有时在赵国行医。在赵国时名叫扁鹊。

什么是带下?

指妇女阴道流出一种黏性液体,连绵不断,其状如带,名为带下。有白带、青带、黄带、赤带、黑带、赤白带下。

具体的生理性带下是什么样的?怎么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呢?

无色透明如蛋清样,或者黏而不稠如糊状,量适中,无腥臭味,这就是俗称的白带。带下的产生,是肾精旺盛,津液充沛,天癸泌至,脾气健运,任带司约,督脉温化,协调作用于胞宫,渗润于阴道外阴的生理现象。

作用:润泽胞宫、阴道、外阴的作用;提示种子之的候(排卵期)的到来;反应自身体内阴液的充盛与盈亏。

带下病产生的原因


中医:主要是湿邪(湿邪的治病特点),伤及任带二脉,使得任脉不固,带脉失约。

哪里来的湿邪?分内外:


外湿,则之于久居湿地,涉水淋雨,饮食不节,吃辛辣食物,吃的过多、过饱,不洁性交,感受湿热毒虫邪。

内湿,又有虚实之别,或虚实夹杂。

虚,则之于脾肾气虚,久则阳虚;脾虚失运,水湿内生。肾阳虚衰,

气化失常,水湿内停。也有阴虚,素体阴虚,年老真阴减亏,复感湿邪。

实,本来胖,痰湿多,又感受外湿,蕴久化热,湿热夹杂,下注胞宫;本来瘦,火大,脾气急躁,又吃辛辣,甜食,湿热形成。

病理性带下

中医:从带下颜色(白、黄、赤、黑、绿);量多、量少;质地清稀、粘稠;有无异味;是否伴有下身瘙痒,程度轻重;有无灼热、疼痛;是否伴有尿频尿急尿痛。

中医:带下色淡、质稀,无味,多辨虚寒;色黄、质稠、有臭味、痒多为实热。

治疗以除湿为主:从吃住行考虑。

治脾,宜运、宜升、宜燥;治肾,宜固、宜涩;湿热和热毒宜清、宜利。

(一)内治法

1.脾虚湿困型

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无臭气,绵绵不断,神疲倦怠,四肢不温或跗肿,纳少便溏,面色晄白,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治则:健脾益气,升阳除湿。主方: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方药: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车前子。对于脾虚湿郁化热,带下色黄黏稠,有臭味者,宜健脾除湿,清热止带,方选易黄汤(《傅青主女科》):山药、芡实、车前子、白果、黄柏。中成药:除湿白带丸、人参归脾丸、愈带丸

2.肾阳虚型

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清冷,稀薄如水,淋漓不断,头晕耳鸣,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小便频数,夜间尤甚,大便溏薄,

面色晦黯,舌淡润,苔薄白,脉沉细而迟。治则: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主方:内补丸(《女科切要》)。

方药:鹿茸、菟丝子、潼蒺藜、黄芪、白蒺藜、紫菀、肉桂、桑螵蛸、肉苁蓉、制附子。

对于精关不固,精液下滑,带下如崩,谓之白崩,宜补脾肾,固奇经,佐以涩精止带之品,方选固精丸(《济阴纲目》):牡蛎、桑螵蛸、龙骨、白石脂、白茯苓、五味子、菟丝子、韭子。

中成药:金贵肾气丸、乌鸡白凤丸、千金止带丸

3.阴虚挟湿型

证候:带下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阴部灼热或瘙痒,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颧赤唇红,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治则:滋阴益肾,清热利湿。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味。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知母、黄柏、芡实、金樱子。

中成药:知柏地黄丸

4.湿热下注型

证候:带下量多,色黄,脓性或黏稠有臭气,或伴阴部瘙痒,胸闷心烦,口苦咽干,纳食较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则:清热利湿止带。

主方: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

方药: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或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减: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车前子、木通、泽泻、生地、当归、甘草。对于湿浊偏甚者,证见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宜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用萆藓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减:萆藓、薏苡仁、黄柏、赤茯苓、

丹皮、泽泻、滑石、通草。

中成药:止带丸、龙胆泻肝丸

5.湿毒蕴结型

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状如米泔,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解毒除湿。

主方: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

方药: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土茯苓、薏苡仁、白花蛇舌草。

中成药:妇科千金片、妇炎康、康妇炎胶囊

6.血枯瘀阻型

证候:带下量少或无,阴道干涩或干痒,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神疲乏力,或经行腹痛,经色暗黑,夹有血块,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则: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主方:滋血汤(《证治准绳》)。

方药:人参、山药、黄芪、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

7.肝肾亏损型

证候:带下量少或无,阴道干涩灼痛,或伴阴痒,性交疼痛,腰膝酸软,烘热汗出,胸闷易烦,小便黄,大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沉细。治则:滋补肝肾,养血益精。

主方:归肾丸(《景岳全书》)。

方药:熟地、山药、山茱萸、菟丝子、茯苓、当归、枸杞、杜仲。

(二)外治法

带下病之外治法以祛邪、解毒、杀虫为主。方法包括中药外洗、中药熏洗、中药纳药等。

1.中药外洗:蛇床子、百部、土槿皮、川椒、枯矾各20g,浓煎后熏洗患处。适用于阴道瘙痒带多者。

2.中药熏洗:蛇床子散(蛇床子、川椒、明矾、苦参、百部各20g)患处熏洗5分钟左右后再坐浴。适用于带下过多瘙痒厉害者。对于阴部溃烂者得去川椒。

3.中药纳药:地榆、百部、川连、桔梗各15g,煎成浓汁,用纱布裹棉花浸透药汁塞入阴道内。适用于湿热下注型带下过多。

微信:yiyaokepu

微博:@医药科普

动态 | 医药 | 科普 | 健康

长按二维码关注


敢不敢点开阅读原文啊?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