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病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早已屡见不鲜了。引起胃病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暴饮暴食、饮酒酗酒、吸烟、不吃早餐等等。绝大多数人都正在或者曾经受到过胃痛的折磨。
现状:中国每年新发胃癌患者46万人,死亡35万,平均每1.5分钟就有一个人死于胃癌。令人关注的是, 30岁以下年轻人患胃癌的比例由上世纪70年代1.7%蹿升至当前的3.3%。
胃癌七大高危人群:
1、年龄大于40岁,男女不限
2、家族中曾有人患过胃癌;
3、感染过幽门螺杆菌;
5、有胃息肉或做过胃部手术;
6、长期喜食腌制品及高盐食物,并有胃部不适症状者;
7、长期吸烟者。
我国住院病例中超过90%的胃癌病人是病情进展至中晚期才就医的。临床研究发现,始发阶段的小胃癌、微小胃癌10年存活率可达100%,而晚期胃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20%。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是降低胃癌死亡率的关键。
医学研究发现:从正常胃到胃癌的演变常经过一个相当长的阶段。
一般快速型的胃癌发展需7-8年时间,普通型则长达20-22年。
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到胃癌的进程则为10-20年。
可见只要引起足够重视,完全有足够的时间预防胃癌的发生。
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等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病变,他们是很容易被发现和诊断的。尽早发现并积极治愈这些疾病,阻止这一进程能够有效预防胃癌的发生。
而以下几个项目对于早期胃癌有着很强的预示作用!
胃功能三项: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I(PGI)、胃蛋白酶原II(PGII)以及PGR(PGI/PGII)。
1、胃泌素G-17是胃窦分泌功能指标,其分泌严格受胃窦部PH值控制,根据G-17水平高低,该指标可判断胃分泌功能,反映胃酸高低、提示胃黏膜萎缩的部位、程度及风险,可较为全面判断胃黏膜健康状况。
2、胃蛋白酶原PG是胃体泌酸功能指标,PGI和PGII是胃粘膜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血清中PGI和PGII水平可以作为胃粘膜萎缩的可靠指标。目前,胃蛋白酶原水平检测已经被认为是“血清学上的胃镜检测”。亚洲地区关于胃蛋白酶原的临床使用研究有已经很多,已有明确证据表明胃蛋白酶原水平检测能有效发现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是肠化生胃癌早期癌前病变已经成为共识。
(1)PGI是检测胃泌酸腺细胞功能的指针,胃酸分泌增多PGI升高,胃酸分泌减少或胃粘膜腺体萎缩PGI降低
(2)PGII与胃底粘膜病变的相关性较大(相对于胃窦粘膜),其升高与胃底腺管萎缩、胃上皮化生或假幽门腺化生、异型增值有关
(3)当PGI<70,且PGR<7,存在胃癌风险;若同时存在G-17升高或降低,胃癌风险加大。
(4)、消化性溃疡:PGI升高,PGII升高,PGR降低。
血清胃功能三项是反映胃黏膜正常与否以及胃黏膜受损程度和受损部位、Hp治疗效果和预后观察的敏感性、特异性指标;可为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Hp感染、早期胃癌、胃癌高危人群的初筛提供有效依据。
上高县中医院近期引进胃功能三项的检查,病友们只需采集3ml静脉血就可以检测以上项目。相关病友或个人体检可挂上高县中医院内科门诊(内二科),咨询相关事宜!
注意事项:
1、空腹:空腹8小时,最好10小时。采血前晚饮食清淡,不进食咖啡类刺激食品,忌饮酒,采血当天采血前停药。
2、切除胃会引起胃蛋白酶原呈阳性,所以不适合此检查。
3、高危人群每6—12个月做一次检查。
检验科电话:251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