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乔乔
7月22日是大暑的节气日子,天气非常炎热,出去外面逛一下,容易汗流浃背,回到室内一吹空调却容易着凉感冒,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大暑”,使大家能够在这个“大暑假”过得更舒适惬意。
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说文解字》中把“暑”分成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者”来示意,“者”不仅是指人,还包括世界上的万物,所以“暑”即有太阳下的万事万物之意。“暑”字还可拆分成“日”、“土”、“日”来理解,表示夏季土地上下都很炎热,也有“大暑,上蒸下煮”的民间谚语。
中医认为,小暑后阳气上升,大暑时阳气升发到极致,随后开始减弱,阴气逐渐增强。此时人体的代谢能力达到顶峰,药物的利用率也随之增高,故中医有三伏贴敷的调理习惯。小暑、大暑通常是一年中的三伏天,“伏”即潜伏、藏伏之意,提倡人们在三伏天尽量减少高温下的活动,避免潮湿之气。《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心静自然凉,如果内心安定了,就不觉得艰难了。故,大暑时养心为要。
暑天因气候的原因,发病也有其季节性的特点。暑天易导致的暑症有以下四种:
01
暑症一:中暑。
中暑是机体热平衡机能紊乱的一种急症。其症状有发热、乏力、皮肤灼热、头晕、恶心、呕吐、胸闷、烦躁不安、脉搏细速、血压下降。重症病例可有头痛剧烈、昏厥、昏迷、痉挛。
02
暑症一:感冒。
感冒由于暑天的气候属上热下湿,暑气挟地温,人体处于暑温蒸腾之中,再加上人们夏日多贪凉,露卧或过食冷饮瓜果或冒雨涉水,人体极易罹患此病。暑天感冒有暑湿与暑热之分。暑邪致病,发在夏季,由于暑邪有明显的热象,故发热、口渴、脉数为暑湿与暑热两证的共有症状。炎热天气病人容易贪饮纳凉,故两证或多或少地会兼见脘痞纳呆等症状。但暑邪是否夹湿致病,在临床上有明显的不同。暑湿证起病较缓,初起热象不著,以身热不扬、恶寒身重、头如裹、口渴饮不多为特征;而暑热证起病较急,传变快,以发热汗多、心烦口渴多饮为特征。
03
暑症三:腹泻。
暑天腹泻该病在暑天呈急性流行状态。它的流行和气候失常有关,如雨水过多,天气闷湿,再加上贪食冷物、饮食不节,则极易患上暑泻。因感寒或伤于暑湿而致腹泻者,粪便多呈稀水状,多伴有腹痛、泛恶、发热等症。此时,选服纯阳正气丸或香连丸等,多可治愈。但若上吐下泻频繁,脱水较重,或解脓血便出现里急后重、高烧等痢疾症象时,应立即去医院治疗。
04
暑症四:暑温症。
暑温症一般开始于初夏,可以持续见于盛夏。该病多发生于体质差者,常见症状有胸闷乏力、胃口不香、舌苔厚腻或持续低热等,病者多属气虚湿盛,可选服清暑益气丸、藿香六一丸等,有助缓解症状,开胃增食,恢复体力。
1攻略一:饮食少苦多辛加点酸。
夏时心火当令。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酸能收、涩,有助于固表敛汗;多食辛味,如葱白、姜、蒜、香菜等避免心气偏亢,有助于补益肺气、化湿等。许多老百姓都知道“苦”夏,适当吃苦可以泻心火,但要注意过量食用苦味食物,反而会引起胃部不适,出现恶心呕吐等。另外,从阴阳学角度看,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故冷食不宜多吃,过量定会寒伤脾胃,引起上吐下泻。西瓜、绿豆汤、乌梅小豆汤,虽为解渴消暑之佳品,但不宜冰镇食之。
2攻略二:既防“阳暑”亦防“阴暑”。
炎炎夏日,大家都知道高温环境下活动易引起中暑。素不知,除了这种高热、多汗造成的“阳暑”外,中医还有一种称之为“阴暑”,就是过度贪凉(如过食冷饮、凉水洗澡、直接睡在地上等)造成的无汗、恶寒、腹泻腹痛、浑身无力,而这类人群大暑时节也同样增多。因此,要注意不能过度贪凉,减少寒凉食物对肠胃的刺激。平时多吃具有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黄瓜、黄花菜、水芹、荸荠、黑木耳、胡萝卜、西红柿、山药、鲫鱼、草鱼、鸭肉等。
3攻略三:适当进食夏季养生药膳。
1.冬瓜薏仁绿豆粥:冬瓜250克,薏苡仁50克,绿豆30克,鲜荷叶1张,藿香叶9克,粳米50克。将上述材料用清水洗净,冬瓜切小块,与薏苡仁、绿豆、粳米同煮成粥,粥将熟时加入荷叶。另将藿香叶煎煮,取汤适量,加入粥中,稍煮即可。适用于暑湿、闷热烦躁、头痛头胀、发热有汗等。
2.杞菊鸡蛋羹:枸杞子15克,鲜菊花15克,冰糖适量,鸡蛋1 枚。将枸杞子去果柄、杂质,洗净。将鲜菊花撕成瓣状,用清水浸泡后,滤干水分。冰糖打碎。锅内加水500毫升,置武火烧沸,下入冰糖煮溶解。鸡蛋打入碗内,用筷子搅散入沸水锅中,煮成羹汤,加入枸杞子、鲜菊花瓣煮沸即可食用。具有滋肾润肺、补肝明目、润燥养血功效。适用于热病烦闷、燥咳声嘶、目赤咽痛、头痛发热等病症的辅助治疗。
介绍了那么多,相信大家已经对“大暑”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小编希望大家有个身心愉快的夏天。
感谢阅读与分享
采编自:《中医健康养生》、《暑天易患四大“暑症”》《大暑须防“阴暑”,适当进食药膳》
他们在阅读:
【声 明】
图文版权归属原始权利人,本平台非商业用途。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本文由中药新药微信平台编校发布,请尊重他人劳动,公众号转载请标明“转自中药新药(zyxylc)”!谢绝删除出处直接复制!
欢迎原创投稿!投稿Email:zyp@zyxy.com.cn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及时联系我们,以便洽谈授权或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