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简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基础建设
文/石耀天
食品安全事关重大,所以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对此予以了高度重视,开始加强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有些地区还组建了食品安全可溯源平台,但总体来看,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基础建设还没有达到全覆盖不留死角的程度。究其根本原因,无外乎三条:一是检测设备数量太少,还远远不能全覆盖食品行业,;二是检测设备的技术含量,尚无法与国际先进水准相比;三是食品安全检测队伍尚处于人员少、技术差的阶段。这三者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食品安全监管之“器”就是设备、技术和人才。
从市场需求看,截止去年,我国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分析仪器的潜在市场即在7450亿元以上,检测耗材年市场容量超过500亿元。这庞大的数字说明我国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分析仪器的市场前景宽阔。
从设备种类看,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设备主要包括八大仪器:检测农药残留的仪器;检测兽药、渔药残留的仪器;检测有毒有害元素及其价态分析的仪器;致病菌检验和细菌鉴定的仪器;转基因农产品检测仪器;检测农产品品质和营养成分的仪器;样品前处理的仪器设备;实验室必备的中小型仪器设备。
从技术角度看,食品检测在疾病控制、卫生检验等关键检测方面技术不够完善,据专家介绍,现行的检测法大都为定性法,而非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因此在抗干扰和定量准确度方面存在不足。如残留检测方法不足,快速筛选、检测技术不成熟,超痕量分析方法缺乏等。由于我国对环境污染物的痕量检测技术及相关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缺乏,对于像二恶英及其类似物、“瘦肉精”、氯丙醇、激素等的超痕量或痕量检测技术亟待研发。
从队伍角度看更是差强人意,据了解,全国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内承担食品检验职能的921家检验机构,有一半左右尚未取得食品检验机构资质。特别是基层监管部门存在着专业人才匮乏、人员结构相对老化、技术支撑明显不足等问题,影响了监管和执法的效果和权威性。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有以下三点建议,仅供各位方家予以指教,且希望能成为两会代表们的提案之一。
整合现有资源,加大政府投入
各地应针对本地食品安全监测设备资源情况,参照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县级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整合试点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的通知》,在整合现有食品检测设备资源的基础上,把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和技术进步的投入提上议事日程,并充分发挥中央投资预算和地方配套资金的两个积极性。二是做好项目的具体落实,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确保中央财政的投入能用在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的购置上,加强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滞留、挪用中央补助资金,同时确保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到位。
借鉴国外技术 开展科研攻关
要以食品安全监控技术研究为突破口,借鉴国外先进设备,针对一些我国迫切需要控制的食源性危害(化学性、生物性)进行系统型设备技术攻关,大力加强关键检测、监控技术与仪器设备研究开发研究,特别是农药与兽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环境持久性有毒污染物、生物毒素、违禁化学品、食源性疾病和人兽共患病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的检测与溯源技术及设备的研究。
目前,食品检测高端仪器市场仍然主要依赖外资厂商,如Angilent、ThermoFisher、日本岛津等。外资企业技术实力雄厚、产品成熟稳定、品牌知名度高,但产品价格高昂,维护维修费用不菲,且可供选择的低配型号不多,对国内的设备采购方来说负担很大。检测仪器国产化面临技术和管理双重困境,以质谱仪为例,国内有机质谱仪的研制起步很早,但产品稳定性和售后服务欠佳,因此一直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化。尽管其中有历史和体制造成的原因,但主要在于技术力量和资金等有限资源的分散,不能形成合力借助市场的作用形成良性的产业循环。如果国产检测仪器能够形成突破,其相对强大的性价比优势,既能够满足市场对低成本设备的需求,同时势必对进口产品的价格构成压力。
抓好队伍建设,加强人才培训
据去年有关部门对全国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开展的人才调研结果显示:95%的食品检测机构缺少专业技术人员,其中,67%以上的机构为严重空缺,空缺岗位平均为7.2人/家,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缺口最大,占此类人才需求总量的67.5%。此外,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培训体系尚不健全,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负责人、主要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法律知识培训普遍不足,专门针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的国家级的食品安全培训更是少之又少。
平时应急 战时应战 ——“八一”献词兼议军地食品供应链一体化
他山之石:国外的药品追溯制度——医药分开后的药品流通安全综述之二
流通:药品安全追溯的重点领域——医药分开后的药品流通安全综述之三
本文系原创,版权归食品医药产业促进会所有。转载请标明作者及出处。
桥梁 · 纽带 · 平台 · 智库
食品医药产业促进会
微信公众号 : CECA2016
协会网站:http://www.fmipa.org.cn
固定电话:010-52882178
办公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129号金隅大厦12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