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笃志敬业的大医 德术并重的名师

笃志敬业的大医   德术并重的名师


导读


他是全国著名中医骨伤专家,我省中医骨伤创始人

83岁,每周四次透析治疗,仍然坚持临床门诊和中医传承带教

他是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和全国名中医

他把治病救人、传承中医看作是一个党员专家应尽的义务和毕生追求

他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名中医丁锷教授

……

日前,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发出通知,要求在全院开展向丁锷同志学习活动,要求全院广大干部职工要学习他不忘初心、永跟党走的政治信仰;热爱中医、奉献毕生的精神追求;传承育人、诲而不倦的名师风范;仁爱精诚、敬佑生命的大医情怀;淡泊名利、勤俭敬业的品格修养。

 丁锷,全国名中医、安徽省国医名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全国第二、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首批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全国骨伤名医”、2016年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获得者。丁锷教授献身于中医药事业,为中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作出了突出贡献。



1

热爱中医、奉献毕生

学中医经典之髓。丁锷1934年出生在安徽省舒城县一个农户家庭,7岁时,母亲生病四处求医无效,离开了人世,短暂的几年,病魔又夺去了祖父的生命,年幼的他,一个人默默承受着接连失去亲人的悲痛……“难道疾病就那么难治,医生就那么难做?”从那时起,立志学医,投师当地知名中医方振亚先生,白天随师临证,晚上整理医案、熟读经典。

三年跟师,他系统学习了中医学、中药学和脉学,背诵经文、方药数百篇,抄方数以千计。出师之后,悬壶乡里。一位陈姓患者,时常上腹部绞痛、呕恶、便秘,三年来反复发作,多方求医无效。丁锷用8付中药解决了问题,一时间声名鹊起,远近患者纷至沓来。

1955年秋,丁锷考入舒城县医院中医科,1957年,被安徽省中医进修学校(安徽中医学院前身)录取,毕业后留校,成为安徽中医学院首批师资力量。

奠骨伤教育之基。丁锷的一生是为中医骨伤事业奋斗的一生。1960年,丁锷被选送到河南平乐正骨学院接受骨伤专业正规高等教育。他是安徽中医骨伤的创始人和奠基者,在全国中医骨伤教育界有很大的影响。他建立了中医骨伤教研室,创立了附院的中医骨伤科。

丁锷创立了安徽中医药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骨伤科

他把中医作为创科之本,把人才作为兴科之源,把病人作为立科之命,经过50多年的发展,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骨伤科是安徽首批中医骨伤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成为安徽省十二五重点专科、国家骨伤中医急救项目单位。他编著的《中医骨病学》、《中国骨伤科学·内伤病学》、《中医临床诊疗规范》、《中国骨伤科百家方技精华》等多部学术专著,为我国高等教育和骨伤临床专家的教材。

用中医解病患之痛。丁锷的一生是用中医方法为患者服务的一生。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他创立的以“行气、散结、清热解毒”中药内服为主,配合外敷等非手术治疗胆囊炎、胆石症、急性阑尾炎、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等,在全省推广应用;形成了手法正骨外固定配合中药外敷治疗骨折的经验;采用先攻后补、攻补兼施治疗Ⅰ、Ⅱ、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出“脊髓型颈椎病”按中医“痉”证治疗,首创“养血蠲痹”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辨证内服中药配合中药熏洗加外敷治疗膝骨关节炎和其他原因引起的关节肿痛,行气活血加健脾益肾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而创制的“颈椎活血胶囊”、消瘀接骨散骨疽拔毒散、“接骨续筋口服液”等经典制剂,成为临床常用药,其中“颈椎活血胶囊”作为临床新药开发,他的系列经验、方法、方药有效提高了临床疗效。



2

仁爱精诚、敬佑生命

大医精诚彰显医德。“很多病人专门来找你看病,你不去看门诊怎么行”,2016630,刚刚获得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丁锷躺在透析床上接受安徽交通广播记者王娟娟采访时说:“我行医60多年了,对这项工作很有感情,舍不得丢掉它。”2011年,丁锷因肾功能衰竭,每周要透析四次,但他还坚持每周两个半天的门诊。医院担心他身体吃不消,实行限号,可他总是加号再加号,经常忙到中午12点多才下班。家人劝说他身体不行就不要再强撑着,而他总是说:“不给加号,患者那么老远来的,不忍心啊。

看骨伤科门诊,基本上都需要查体,每次他都是亲自为病人检查。“丁老身体不好,很多时候是拄着拐杖站起来为病人体格检查”,丁锷的徒弟们说,每每看到这场景,心里真的不好过。

丁锷对待患者一视同仁,对待穷苦病人,他更显恻隐之心。“你的卡里钱不够挂号费,进不了就诊系统”。201610月的一天,丁锷听到抄方的学生在对一位农村的患者这样说,他赶紧打断学生的话,说:“我开的药也就不到20块钱,你给他点个1块钱的方便门诊号。”

20035月,正值全国SARS流行高发,丁锷收到外院一个发热病人的会诊,当时,很多人劝他不要急着去。丁锷却说:“医生的天职就是治病救人,比起那些直接接触SARS患者的同行,我这点危险不算什么”。这个病人是长丰下塘集的19岁男孩杨某,双膝关节疼痛2年,时轻时重,而且发低烧一个多月,在外院治疗始终无好转,丁锷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予以中药养血祛风、活血通络之剂内服,症状好转出院后转到丁锷的门诊,中药调治半年,症状完全消失。

早年时期,丁锷在家乡坐诊,房前屋后都是前来看病的人,基本上从早到晚忙着替人把脉、问诊、开药。当时,农村是烧柴生火烧水,尽管家里缺柴,他仍每天想办法,起早烧开水,供患者饮水。重病人或沾亲带故的患者,经常留餐。“印象深的还有一次下着大雪,有个不认识的老乡找到我家,经父亲诊疗后,天色已晚又下雪,父亲让我们兄弟三人挤挤,让床给病者睡。”丁锷的儿子丁汀回忆道。

后来,丁锷到省城工作,逢年过节回家,十里八乡的百姓都到家里来找他看病,但是他从不收乡亲们的诊金,开好药方由病人自购,家人时常抱怨。他却说:“乡亲们的日子也不好过,他们生病很痛苦,走了那么远的路,又等了这么长时间,怎么也要帮他们看看。”70年代,在他的老家舒城更是流传着“丁先生看病不要钱”的佳话。

经典医案屡创“神话”。“医道高深德才备,妙手回春医中仙”,这是201611月底,一位姓柏的患者给丁锷送来锦旗时说:“丁老啊,您真是神医啊,没有您,我的腿就没了。”事情是这样的,这位患者左腿烂了一个很深的洞,恶臭难闻,前期住院治疗花了3万多元,仍没效果,医院要求截肢。丁锷开了三味中药,让病人在药里加入1斤白酒后用火点燃,用烧尽后留下的称为“冰黄液”的液体冲洗伤口,再敷上“乌石丹”粉末,三天换一次药,治疗一个多月后,伤口竟然痊愈了,总费用仅为17元。

同样的奇迹还出现在多个患者的身上。20021016,淮南蔡家岗的陶姓患者在外院诊断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治疗无效,医生建议手术截趾。丁锷检查后认为属中医“脱疽”,予以活血通络加清热解毒为法,1个多月后同样也痊愈了。

丁锷屡次用中医向开刀说“不”。201359,在丁锷的门诊,河南一位40岁的患者熊某在劳累后反复腰腿痛3个多月,并且逐渐加重,甚至卧床一个多月,当地多家医院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必须尽早行手术治疗,患者极其害怕,在药物治疗2月后仍无效,病人痛不欲生,甚至出现轻生念头。几经辗转,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跨省包车,用担架将病人抬入丁锷诊室。丁锷予以自拟方“腰突散”加减内服,以急者治其标、化痰逐瘀、通络止痛,配合外治,三周后,病人已能下床简单活动,3个月后复诊时,患者腰腿痛逐渐改善,生活恢复如常。

丁锷一生救过很多人的命。他的儿子丁汀说:“有一年,舒城一个病者患化脓性骨髓炎,用凉床抬到我家看病的,父亲就用中药把他治好了,为表示感谢,当时,也不知送什么东西,被父亲婉言谢绝。”“还有,邻村有个姓王的妇女因不堪风湿病的折磨几次欲寻短见,家庭也因病致穷,经父亲数付中药治好,其家人一直声称是父亲救了他们一家人。”回忆起丁锷看病的例子,他的儿子总是滔滔不绝,仿佛有说不完的神奇病案。



3

传承育人、诲而不倦

形成具有独立见解的学术思想。丁锷长期从事中医骨伤科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潜心研究骨伤科疑难疾病的诊治,以传统师承教育的基础,现代大学教育的理论升华,乡村基层的从医感悟,高等学府的教授经验,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立见解的学术思想。他提出的“西学中用,以中为主,中西结合”的诊疗理念代表了现代中医的发展方向和中国新的医学模式;他的“病证结合、标本兼顾、内外互补”的治疗观点更加贴近现代中医临床实际;他的“攻邪为先”治疗思想和倡用的“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法为许多骨伤疑难病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重要的思路。

丁锷教授坚持学习

总结一套学习中医经验。丁锷深知中医学是一门临床经验医学,博大精深,中医学的教育和传承不同于其他学科,要想把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弟子,必须严格要求。他告诫弟子:首先要热爱中医,相信中医,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才能学好中医、继承中医和发扬中医;再者,学习经典是掌握中医仁术的必由之路,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告诉弟子要想成为一位好的中医师,必须勤读经典;其次,必须勤于临证,通过常年累月的跟师临证,才能逐步了解和掌握其辨证施治的精髓;最后,要善于领悟,勤写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在继承中创新。

培养一批中医骨伤人才。丁锷坚持每周门诊两次,教学查房一次,座谈交流一次,并及时认真批阅笔记,积极参与医院组织的名老中医学术讲座。几十年来,丁锷言传身教,直接带教硕士研究生、学术经验继承人13人,先后培养了我省几代中医临床骨科专家,他们大多数成为我省中医骨伤界的科主任、学科带头人。

 丁锷不顾病痛开展门诊和传承带教



4

淡泊名利、勤俭敬业

一批“不值钱”的遗物。201773,丁锷因病逝世,我国中医骨伤界的一颗巨星陨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来的唁电称:丁锷是著名的中医学专家、中医教育家。丁锷的不幸逝世,是我国中医药界的一大损失,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

丁锷的家人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只有几块医生用章、十几个看病时用坏了的放大镜,以及十余枚安中医建院以来的纪念章,整整齐齐的摆放在小盒子里。“他们那个年代的老人家讲组织、讲集体,不求名、不求利,”丁锷的外孙许丁锐说,从安中医的建立起,外公就参与其中,可以说对单位的感情是极其深厚的。

“老人家生前用的书柜是我淘汰下来的”,丁锷的女婿许昭堂说:“2000年左右,我家搬家,准备把我80年代用的旧书柜扔掉,却被老人家拿回来继续用,一用就又用了18年,期间,我准备给他换,他总以还能用推辞。”

一句“平凡”的家训。丁锷制定了这样的家训:“待人要宽和,世事要练达;别人麻烦我们是信任,麻烦他人要想到别人的难处;不要浪费,不要攀比,勤俭持家”。他的儿子丁汀说:“父亲医术高,因为看病也认识了一些很有本事的人,但他从不因为给别人看好了病,而麻烦别人或者托关系安排我们子女的工作,我们兄弟姐妹四人,除姐姐因政策规定,跟随父亲学医进入医院工作外,三个儿子都下岗没工作。” 在丁锷心目中,他认为把病人的病看好是医生应该的,更是医生的神圣的荣耀,而不是交易的筹码。

一世不为名利的人生。在丁锷的一生,他把组织对他的肯定看作是“高看一眼”,他把病人对他的感恩看作是“医生的本分”,他把学术界给他定义的地位看作是“大家的功劳”,他把自己工作的医院看作是大家“共同的家”。

丁锷为大家公认的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在各种荣誉和学术职务面前,他显得是那么淡定、那么不在乎。当医院推荐他申报各种荣誉时,他总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在门诊看病、带学生的老医生,总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怕自己对不起组织给予的荣誉。

20万在当时是一个什么概念啊,我们家人都心动了”,丁锷的儿子丁汀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台湾及香港、深圳地区的医院出20万高薪来聘请父亲,被他断然拒绝。而且退休后,就连本市的医院来请他,他也是一口回绝。”丁锷告诉家里人说:“我在附院工作了这么多年,从创建到如今,有那么多同事,有那么多病人,都有感情了,外面再好我也不去”。丁锷虽生活上很节俭,精打细算,但从不把钱财看得很重,不管在老家或是现在,到家看病分文不取。



5

不忘初心、永跟党走

看病传承是一个党员专家应尽的义务。“自己是做中医的,更是一名老党员,想尽量传承下来一些经验教训,这是党员应尽的义务。”这是2016年丁锷接受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事迹采访时说的话。

  丁锷获2016年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176月,丁锷获“全国名中医”称号时说:“如果天再假我以年,我愿植杖耕耘,以报答党和政府培育之惠,知遇之恩于万一。”

五年前,他立下口头遗嘱:死后不发讣告、不树碑,“树葬”,有一个标记就行了,不要给组织找麻烦。

……

头天在透析床,第二天在门诊诊疗床。丁锷患病的这些年来,他没有落下门诊。一次,丁锷不慎感风寒,全身乏力,而且还发烧,并在血透中发生低血压,身体状况很差,但是他仍然出现在第二天上午的诊室里。“我就是个医生,不看病还能干什么?”他用这样一句话来回答家人的劝阻。

党员要有党的信仰、守党的规矩。丁锷是一位具有4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常教诲身边的人:“人不能没有信仰,是党的人必须要有党的信仰,守党的规矩,响应党的号召”。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他虽不能直接到地震灾区,但积极响应党组织号召,主动向党组织缴纳特殊党费。

2017627,在医院开展的纪念建党96周年系列活动中,他因病住院治疗,期间,他向党组织多次表达要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参加纪念建党庆祝活动,并拄着拐杖,走上主席台,用质朴的语言,饱含深情地向参加活动的新老党员送上寄语:“祝贺同志们获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我们都在党组织内,要在党委领导下,继续奋斗。”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展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品格魅力。

追忆老党员、老专家丁锷的一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老党员专家对患者的无私奉献,对中医药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党的无限忠诚。丁锷不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更是时代的楷模!

(陈小飞)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