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这样一位医生,她每天忙碌奔波,急匆匆骑着电动车带着孩子,忙得和人家打招呼的时间都没有,似乎这个世界只有她的孩子们,她就是儿科副主任陈玉萍。
认识小陈的人都知道,她有股热情劲儿和不服输的精神。锦州医学院毕业后,她与同出一个校门的丈夫,工作二十余年,二人并肩努力,一路学习、晋主治、副主任医师直到再进军主任医师,谁能知道她背后付出的艰辛。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陈玉萍作为普通医生被派往中国医大一院进修学习,当时为提高我院新生儿抢救技术水平,她主攻新生儿急重症抢救,为的是能让家乡更多的新生儿不再辗转于省城与县城之间,为百姓节省费用。那段时间,她克服孩子小,没人照顾的困难,还克服自身健康状况不良的困难,每天最早来到科室,晚上最后一个离开。为多学习一些新生儿抢救知识,她每天晚饭后还坚持去科室,一呆就是大半个晚上,回来后翻书查资料。那段时间本来100斤体重的她,眼见消瘦,只剩90斤的体重。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的进修加上后期去盛京医院小儿重症监护室学习,她的业务水平直线上升。
2017年7月盛夏的一天早上,一个4岁男孩因淋巴结肿大找到他就诊。小男孩的家长叙述前一天晚上,孩子嚷着嗓子疼,发热,在家口服了消炎药和退热药,今天,特意来医院看看是否需要输液。作为家长怕耽误孩子病情,其实在常人看来,孩子右颌下淋巴结手摸都能摸到,最大者达2.0cm*1.5cm,孩子上午状态较好,一到下午体温高达39摄氏度以上,家长心急,赶紧找医生。住院当日,常规化验血常规,C反应蛋白及肝功等,并做了颌下、腮腺超声,超声示:淋巴结增大,散在不等。陈医生看过化验及检查后,给患者进行每日两次抗菌素输液,同时监测生命体征。第三天,患者症状略好转,但仍有高热,根据患者症状体征,陈主任做出诊断:患儿为川崎病。川崎病就是周身黏膜淋巴结肿大,持续反复的高热,很易造成心肌损害。陈主任立即告诉家长,马上转院去沈阳,可以用丙种球蛋白冲击疗法进行治疗,否则会耽误病情。患儿家属来到医大一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川崎病诊断正确,用药继续,患儿家属十分感激陈主任,在最佳时间,达到了最佳治疗,如果耽误病情会殃及心脏,到时候治疗会更困难。
陈主任最及时的诊断为患儿赢得最佳治疗时间,同时也没有延误病情,患儿没有任何后遗症。如今四岁的博尔,又活蹦乱跳的出现在幼儿园,孩子开心的笑着,家长也不再担心,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陈主任介绍:川崎病的诊断很关键,每年在咱这地区,发现只有1-2例,因为病情与普通的感冒发热及扁桃体炎非常相似,很多医生和家长都会误认为感冒或者上呼吸道感染,因此,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及时治疗,预防并发症是最关键。
这仅是治疗中的一例,陈主任在从医21年中,治好的患儿不计其数,特别是在新生儿抢救中,她敢于用药,诊断迅速准确,使无数患儿转危为安,不少长大的孩子都愿意到医院看看曾经救过她(他)们一命的陈医生,当面鞠上一躬,表达救命之恩。
陈主任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她懂得农民孩子看病的难处,无论上夜班下夜班,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家中的女儿,她管的时间相对较少,导致孩子与爸爸关系密切,有时候面对家人她有更多的愧疚,因为儿科不同于其他科室,孩子小,家长十分重视,病情变化快,且孩子不会表达,因此更需要医生有极强的观察力和知识的储备,做出诊断,第一时间用药,保证患儿早日康复,这是她最大的心愿。
她普通,普通的如邻家妹子;她执着,骨子里渗透着医者不断追求的精神实质,她不会变,因为家乡百姓的信任和孩子们的笑脸永远是激励她前行的动力,瞧,她微笑着,风一样的速度,从身边走来,她依然忙碌着......
相关链接:
川崎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选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本病是一种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小儿疾病。高发年龄为5岁以下婴幼儿。临床多表现为发热、皮疹、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弥漫充血、杨梅舌、掌子红斑、手足硬性水肿等。由于本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并发症而引起人们重视,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率达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