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后,气候逐渐转凉,同时秋高气爽,空气干燥;传统中医学把这种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秋燥可导致皮肤干燥皲裂、毛发脱落、唇干舌燥等。对于秋燥,中医养生有哪些应对措施呢?
皮肤干燥要补水
秋天气候干燥,皮肤在湿度较低的环境下特别容易干燥、瘙痒甚至皲裂。这个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补水,增加一天的饮水量,或多喝一些缓解秋燥的汤水;
其次,最好随身带一瓶保湿喷雾,时常喷一喷皮肤,保持湿润;最后,沐浴后应及时涂抹身体保湿乳液,减少皮肤水分丢失。
滋阴润肺调饮食
秋天气候干燥,除了可导致外部的皮肤干燥皲裂、毛发脱落、口干舌燥,还容易发生燥咳。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秋季还可出现大便燥结。
为防止秋燥,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防燥护阴为主,可多吃梨、苹果、葡萄、香蕉、萝卜、百合及绿叶蔬菜,以助生津防燥,少吃葱、姜、蒜、辣椒等辛辣燥烈之物。
像鸭肉、海参等食品为此时润燥佳品,鸡肉、猪肉、牛肉、鸽肉等较为平性之品也可适当食用。但对于羊肉等温热食物,除非阳虚体质者,应尽量少吃。
劳逸适度解秋乏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民间还有句老话,“夏过无病三分虚”。中医认为,夏天重“暑”,秋天重“燥”。夏秋交接之后,人极易倦怠、乏力等,导致脾虚、胃虚、气虚,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为了不影响工作和生活,最好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首先,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爬山等,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
其次,尽可能保持夜间充足的睡眠,并且要坚持午睡。做到劳逸结合,有助于预防和缓解秋乏。
秋冻也要避风寒
“秋冻”是秋天“薄衣御寒”的养生之道,但一定要做到“秋冻”有节。立秋后,气温日趋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增大,北方冷空气会不断南侵,出现“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现象。
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地练习“秋冻”,加强御寒锻炼,可增强心肺功能,提高机体抗寒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但如果到了深秋时节,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仍是薄衣单裤,就极易受到寒冷的刺激,引发感冒等病,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阻肺、心脑血管病患者,要适时增加衣服,防寒保暖。
此时应以《黄帝内经》作为养生的宗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摘自:保健时报)
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
三门峡市中医院时刻守护您的健康
咨询电话:0398-2846555
急诊电话:0398-2846666
体检电话:0398-2846559
拨打120要求“三门峡市中医院”派车接诊
看中医、找专家、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敬请关注微信号:smx-zy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