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风湿病(原称为“痹症”或“弊病”)是人体营卫失调,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合而为病;或日久正虚,内生痰浊、淤血、毒热,正邪相搏,使经络、肌肤、血脉、筋骨,甚至脏腑的气血痹阻,失于濡养,而出现的以肢体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变形、僵直及活动受限等症状为特征,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根据这一概念我们不难看出,中医风湿病包括的疾病范围很广,更加符合实际。 西医学所指的风湿病,全称应是“风湿类疾病”(rheumatic diseases rheumatism)。反侵犯关节、肌肉、韧带、肌腱、滑囊等,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无论其发病原因如何,均属风湿病范畴。
按病因 分类
(一) 风痹
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以其性走窜,疼痛游走不定为症状特点。因风为阳邪,“上线受之”,故多发于上肢、肩背等处;卫阳不固,腠理空虚,故有恶风、汗出之表现。也称“行痹”。 (二) 寒痹
因阳气不固,感受寒邪为主,其表现以肢体关节疼痛为著,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或缓解。《内经》所谓“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因阳气不足,又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故其症兼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紧等。也称“痛痹”。 (三) 湿痹
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肉之间,临床表现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重着麻木为特征。因脾主湿,而湿性粘滞,阻碍气机,故一般湿痹多兼有脾湿不运或湿困脾土及气机不畅等症状,如头沉而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苔腻、脉濡缓等。也称“著痹”、“着痹”。
(四) 热痹
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入里化热,以肌肉关节的红肿热痛,伴有身热、汗出、口渴、舌苔黄腻、脉相滑数为特点。因火热阳邪,色赤入心,且易伤阴津,故红肿明显,常兼有红斑、结节,口渴便干。这种风湿病疼痛显著,关节不能屈伸,医家多称之为“疼烦”。
风湿病之发生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六淫杂感是外在的致病因素,而营卫气血失调和脏腑功能紊乱是风湿病形成的内在因素。 风湿病的复杂性不仅表现在病因上,还表现在病位的传化演变上。如表现为皮、肉、脉、筋、骨五体痹的传变。风湿病的传变是复杂的,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其基本规律是由表入里,有实转虚,表里虚实相间则更为常见。 风湿病的常见症状
1. 疼痛 2.关节肿胀 3.发热 4.麻木 5.多汗 6.皮肤硬化 7.肢节屈伸不利 8.皮肤红斑 9.皮下结节 10.晨僵
11.畏恶风寒 12.皮肤红斑 13.口眼干燥 14.口腔溃疡 15.脱发 。
一、风寒痹阻证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冷痛,游走不定,遇寒则痛剧,得热则痛减,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恶风恶寒,舌质淡红或黯红,舌苔薄白,脉弦紧或弦缓或浮。 诊断要点
主症:肢体关节冷痛,屈伸不利,痛无定处。
次症:①恶风畏寒,四末不温;②遇寒痛剧,得热痛减。 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或弦紧或弦缓。
具备上述主症,或兼次症1项及舌、表现者、即可诊断。 治疗方法
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二、寒湿痹阻症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昼轻夜重,遇寒痛剧,得热痛减,或痛处肿胀,舌质胖淡,舌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诊断要点
主症:肢体关节冷痛、重着。
次症:①痛有定处,昼轻夜重;②常于天寒雨湿季节发作,得热则减,遇冷则增。 舌脉:舌质胖淡,舌苔自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具备主症和舌脉表现,或主症加次症1项即可诊断。 治疗方法
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三、 风湿痹阻证
临床表现
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游走不定,或有肿胀,随天气变化有作,恶风不欲去衣被,汗出,头疼,发热,肌肤麻木不仁,或身体微肿,肢体沉重,小便不利,困倦乏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 诊断要点
主症:①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着,痛处游走不定;②肢体关节游走疼痛、肿胀,屈伸不利,恶风。
次症:①发热,或头疼,或汗出;②肌肤麻木不仁;③身微肿,或小便不利,困倦乏力。 舌脉: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缓或濡缓。
具备上述主症1项,或兼次症1项及舌脉表现者,即可诊断。 治疗方法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四、 湿热痹阻证
临床表现
关节或肌肉局部红肿、疼痛、重着,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诊断要点
主症:关节或肌肉局部红肿、灼热,疼痛、有重着感。 次症:发热。口渴不欲饮,步履艰难,溲黄,烦闷不安。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具备上述主症,加舌脉表现或再兼次症,即可诊断。 治疗方法
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五、 淤血痹阻证
临床表现
肌肉、关节刺痛,痛处固定不移且拒按,日轻夜重,局部肿胀或有硬结、瘀斑,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干燥五光泽,口干不欲饮,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舌质薄白或薄黄,脉沉涉或细涉。 诊断要点
主症:肌肉关节刺痛,痛处固定不移,久痛不已。
次症:痛处固定不移且拒按,日轻夜重,局部肿胀或有硬结、瘀斑,面色黧黑,肌肤甲错或干燥五光泽,口干不欲饮。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舌质薄白或薄黄,脉沉涉或细涉。
具备上述主症,或兼就爱你某项次症及舌脉表现者,即可诊断。 治疗方法
活血化瘀,舒筋通络。
六 气血两虚证
临床表现
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筋惕肉瞤,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诊断要点
主症: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少气乏力,心悸。
次症: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肢体麻木,筋体肉瞤,或肌肉萎缩,或关节变形。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凡具备上述主症和舌、脉表现,及次症1项者,即可诊断。 治疗方法
益气养血,活络祛邪。
七气阴两虚证
关节肌肉酸沉疼痛,麻木不仁,抬举无力,局部肿胀、僵硬、变形,甚则筋肉挛缩,不能屈伸,皮肤不仁或呈板样无泽,或见皮肤结节瘀斑,伴形体瘦弱,面(白光)浮红,怠倦乏力,心悸气短汗出,眼鼻干燥,口干不欲饮,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沉细无力或细数无力。 诊断要点
主症:①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变形、甚则筋肉挛缩;②肌肉酸楚疼痛,麻木不仁,抬举无力,活动后加重;③形体瘦弱,气短乏力,易汗出。 次症:神疲倦怠,心悸,眼鼻干燥。
以义为上,义利共生
这也是同仁堂基本堂训之一,一直延续了300多年。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指出了宇宙万物从整体系统上是四个层次崁套而成,即道、天、地、人,其规律内涵由简到繁、外延由大到小。
而中国传统文化发现,这些层次之间,是通过下层的阴阳平衡,来达到与上层的更充分沟通,这就是所谓的“窍”,窍,就是下层结构、平衡调整越好,其与上层的沟通就越充分,越接近上层,上层结构才充分地显现出来。《易传》将这个调整过程,描述为“天地相合,以雨甘露”,《道德经》称之为“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易传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指出了在人法地层次上,万事万物包含了二个基本层次,即形而上和形而下。古代说“万物”,在先秦,是没有双音词的,所以,每个字都各有意义,那么,“万物”就不是我们现今说的“万物”,而是“万”和“物”,万言形而下,物指形而上,万物并称,即是指出万事万物都是形而上与形而下并存的。形而下者,时空分离,万物万事以空间分别、依时间展开;形而上者,万事万物有气化内景,从太极五行时空相联系。
义者宜也,是“天地相合,以雨甘露”在人事上的表现。当义,则阴阳和,现于人事,其窍便是义所在,处此,则人得甘露,得德,于是形而下必由之而形,由之而成,于是利便生焉。大义有大利。恰是讲出时空、宇宙之大窍所在。由是天地相合以雨甘露而得大德。
所以,以义为上,义利共生,是从社会整体上、从人类自然整体上来讲,如何在提供社会需求中谋求企业与员工的立身与发展,如何在企业与员工的生存发展中提供其作为社会架构组成成员的社会与自然义务。
所以”以义为上,义利共生“讲出了经商中的形而上与形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