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白羽肉鸡养殖关键技术探讨

  白羽肉鸡标准化规模养殖过程中有很多需要关注的技术问题:仓木拉等在规模养殖肉鸡的关键技术探讨中提到肉鸡养殖在制度、设备和管理方面还有很多地方不健全;李绍钰从饲养密度、通风、温度、湿度、光照和氨气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规模化养殖环境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郑麦青等研究表明,专业化的个体养殖和中等规模养殖是目前我国肉鸡养殖的主要生产形式。

  本文结合相关企业的实践,总结了肉鸡养殖过程中几个关键问题,以期对肉鸡养殖者有所借鉴。

  1 温度控制

  肉鸡对温度要求比较严格,养殖场(户)都非常重视温度控制,而且采取多种措施减小鸡舍净道端和污道端(笼养模式下上下)之间的温差。温度控制应以鸡实际感受到的体感温度为准,由于体感温度受风速、湿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温度控制参数调整后,应至少在鸡舍观察鸡群1 h以上,确认温度调整是否适宜。肉鸡分布均匀的鸡舍,约25%的鸡张口呼吸证明温度是适宜的。在温度控制方面江苏泰森食品有限公司有着成功的经验:一是夏季高温季节的温度补偿原则。如果白天温度过高,夜间温度稍低于目标温度1~2℃有助于缓解肉鸡的热应激,提高白天的热抗应激能力。如30日龄时目标温度为22℃,晚上可以调节到20℃。在温差不太大、缓慢变换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引发感冒等疾病;二是当温度与空气质量发生矛盾时,宁可温度比目标温度稍低,也要适当加大通风量,降低舍内有害气体浓度,保证良好的环境;三是育雏时提前升温。特别是冬天,必须提前3 d升温,进鸡前24 h达到目标温度开始模拟育雏,以有鸡状态进行鸡舍管理。否则采用快速升温法即便检测环境温度能够达到标准,但是墙壁及部分角落、离热源较远的区域、养殖设施设备可能达不到目标温度。为了检测鸡舍内温度的均匀度,可利用红外照相机拍照检测鸡舍不同部位温度的差异,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提高供热均匀度。

  2 湿度控制

  肉鸡饲养过程中对湿度的重视程度似乎要远远低于温度,但是控制适宜的湿度至关重要。湿度过低,舍内空气干燥,粉尘增加,易诱发呼吸道疾病;湿度过高,粪便等废弃物发酵加剧,氨气生成量大,进一步加剧保温和通风的矛盾,氨气浓度过高刺激甚至灼伤消化道黏膜,诱发呼吸道疾病。江苏泰森食品有限公司在湿度控制方面也有独特的做法:不在任何时候以洒水的方式进行加湿,前期湿度一般为30%~40%,28日龄前保持垫料干燥,冬季后期湿度控制在60%以下,21日龄前鸡舍氨气浓度低于5 mg/kg。前期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肉鸡生长发育,器官发育良好,提高机体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能力,后期即使通风稍有不足也不至于造成较大的危害。但山东大多数龙头企业的技术负责人普遍质疑该观点,这可能是由于北方冬季外界温度比南方低,室内外温差大,如果不加湿,舍内湿度会更低。因此,不同地区应该有不同的湿度控制模式,要因地制宜,不可完全模仿和复制。但亦可以借鉴其湿度控制指标,探索我国北方地区湿度控制方案,解决由于湿度过大造成的有害气体浓度超标的难题。

  3 通风控制

  舍内通风换气的效果直接影响舍内温度、湿度及空气中各种有害物质的浓度等。特别是近年来大规模集约化养鸡场等多采用高密度饲养,为保持其环境条件的适宜,对通风换气更加重视,在管理上应更加严格

  3.1正确处理保温和通风的关系

  有些养殖场为降低取暖费,特别是在冬季常根据最小通风量进行环境参数设定,虽然理论上可以满足肉鸡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氧气量,但湿度过高、氨气浓度严重超标,刺激甚至灼伤呼吸道黏膜,导致呼吸道疾病难以控制,继发消化道等疾病。当通风与保温相矛盾时,应以通风为主,温度取下限保温。特别是北方寒冷地区必须适当提高供暖投入,加大通风量,确保良好的鸡舍环境条件。从育雏的第一天起就要注重通风,第一周每天的最小通风量为0.0028 m 3/s·kg。

  3.2通风模式的确定

  第一、二周以保温为主,特别是我国北方冬季育雏时,最好横向通风,实现通风与保温的平衡。第三周始增加通风量和通风时间,适时开启纵向通风。在冬季通风时,江苏泰森食品有限公司的做法是使用“开/停”循环通风模式,每天风机开启时间应低于60%,如果通风量不够则增加风机数量。开启风机数量尽量稳定,晚上温度低时则缩短通风时间。这种模式利于热量的蓄积,降低取暖费用。

  3.3风门大小的确定

  即使在最小通风量时,所有进风窗口必须同时打开且大小一致,开口至少在3~5 cm之间。进风口过大或过小,都会使冷、热空气热交换不充分,不同部位温差增大。在横向通风模式下,在鸡舍屋脊下方背靠背安装2台搅拌风机,风向与水平面成5度夹角斜向上送风,其主要作用是促进鸡舍上方的热空气与冷热空气混和,提高热利用效率。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尽量采用稳定风速原则,即使夜间温度比目标温度低1~2℃,也要保持相同的通风量,以避免风速不断调整对鸡群产生的应激。

  3.4均匀送风设计

  为解决由于进风口过于集中而造成冷、热空气混合不充分、不同部位新鲜空气不匀的问题,在通风口处接上横向通风管,在通风管上均匀地打上通风孔,实现多点送风。如山东盈泰食品有限公司在地下养殖模式的通风设计中,借鉴中央空调的通风设计原理和传统鸡舍的纵向通风设计,设计的U型通风道分上下两层,上层通道60%的风量通过13个无机玻璃钢横向风道,52个出风口均匀的进入鸡舍。剩余40%的风量由下层通道送到鸡舍净道端,由纵向通风口进入鸡舍后,利用正压推动舍内空气由污道端排出。

  4 设施设备的配备与使用

  4.1养殖理念的创新

  机械化、智能化是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管设备,设备养鸡,鸡养人”的发展理念不但有效地解决了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难题,还可以提高饲养管理水平,降低生物安全风险。目前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实现了自动喂料、自动饮水,环控系统、清粪系统等也在不断升级。

  4.2设施设备的选型

  要改变进口设备绝对优于国产设备的观念,适合我国国情的才是最好的。进口环控设备的自动化程度高,但其设计的时候仅仅考虑气候因素,而不会考虑生物安全环境的差异等因素。比如国外基本都是气雾等群体免疫,而我国目前还必须逐只注射免疫,如果因为笼具等设计不当就会增加用工量。

  4.3机械设备的配套

  随着机械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养殖规模逐渐扩大,而用工量显着减少。但是在出栏环节,由于设施设备不配套,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捕捉、装笼、装车。特别是在笼养模式下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单位面积的存栏量是其他饲养模式的3倍以上,即使利用传送带解决舍内抓鸡的难题,仍要组织大量的劳动力在鸡舍外的狭小空间内装笼、装车,降低了舍内自动化出鸡设备的使用效率,因此尚需进一步研究解决配套设备。

  4.4新型人才的培养

  现在许多企业都投巨资购买进口设备,设施设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有些饲养员、甚至技术人员不能完全了解设备性能,部分养殖场把环境控制设备仅当作温度计、风机开关使用,关闭其它功能,高科技的设备几乎成了摆设。要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全面了解设施设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性能。

  5 生物安全控制

  5.1全进全出制管理

  “全进全出制”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只饲养同一日龄的雏鸡,在同一天全部出栏的饲养管理制度。当受到屠宰能力等条件限制不具备全场全进全出时,至少要做到每栋舍的全进全出。针对山东肉鸡存栏量大,很难做到所有养殖场间均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的实际,大型龙头企业扩展了全进全出的执行范围,把相距较近的养殖场划分到同一区域,同一区域内的养殖场要做到全进全出,这虽然延长了出栏时间和空舍期,但由于生物安全水平的提高,饲养效果明显改善。

  5.2鸡舍的清洗与消毒

  肉鸡出栏后,立即组织清理、刷洗与消毒。能拆卸的设备尽可能拆卸后清洗消毒,不留死角。清理消毒后要至少空舍2周。清洗和消毒还应注意以下细节:一是低值易耗品全部销毁,对鸡舍的扫把、铁锹、记录表格等低值易耗品彻底淘汰做无害化处理;二是加强饲养员宿舍的清洗消毒,清理出宿舍所有物品,淘汰低值易耗品,衣物彻底清洗消毒。员工宿舍和所用物品彻底消毒,同鸡舍一样进行熏蒸消毒,未消毒处理的物品严禁入场;三是提升生物安全管理等级,有条件的商品代养殖场可按照种鸡场的标准建设和管理。

  5 疫病防控

  目前,在标准化规模肉鸡饲养中疾病仍然是困扰养殖企业的重要因素。管理、气候因素对疾病发生率影响较大。温度过高过低,湿度过低,通风不良,氨气浓度过高,通风量过大,天气骤变,大风、沙尘、雾霾等对疾病影响较大。应该及时根据天气情况调整温度、湿度和通风量。特别是非密闭性鸡舍,遇到降温天气,对舍内温度影响较大,密闭性比较好鸡舍,相对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小。在疫苗选择上,要选择合适的疫苗,疫苗使用后定期检查抗体水平,确保能够保护;应根据疫苗使用效果选择使用国产或进口苗,不见得所有进口疫苗都好于国产疫苗。另外随时了解疫病流行状态,有针对性的预防不同类型的传染病。在鸡场内还应该注重对灭鼠工作,研究表明老鼠是传播疾病的重要来源,特别是鸡白痢,鸡场内消除老鼠对于净化场区的疾病非常重要。

  7 不同养殖模式探讨

  目前白羽肉鸡的饲养模式主要为厚垫料饲养、网上平养和笼养三种模式。购置笼具、环境控制等现代化设备需要大量投资,人员素质要求高,是制约笼养模式推广的主要因素。笼养有节约土地资源、节约能源、便于机械化智能化操作、饲料转化比高等显着优点,能够解决我国土地、饲料等资源紧张,劳动力短缺等难题,是我国肉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受到动物福利等因素的影响,麦当劳等外资公司不接受笼养鸡,出口受到很大影响,这将成为制约肉鸡笼养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