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天水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天水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天政办发〔2017〕15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及驻市有关单位: 
  《天水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天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9月19日

 

天水市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政办发〔2017〕102号),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实施,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立足点,以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为导向,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为重点,更好地落实分级诊疗制度,构建以新型医联体为基础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优质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统筹规划。
落实政府规划、指导、协调、监管、宣传等职能;以城市和县域为重点,根据区域内医疗资源结构与布局、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坚持“双向选择、自愿结合”原则,按照业务相关、优势互补、持续发展、区域特点等要求,兼顾既往形成的合作或对口支援关系,统筹安排多种形式的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 
  (二)坚持公益,明确权责。落实政府办医主体责任,切实维护和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不以分割医疗市场为目的,坚持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充分发挥医保的杠杆作用,明确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责权利关系,逐步建立完善医疗机构间分工协作机制。 
  (三)资源下沉,能力提升。通过组建医联体,利用管理指导、技术帮扶、人才培养、专科建设等有效手段,让集中在大城市的医疗资源更多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提高医联体内整体医疗服务的共同发展和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四)便民惠民,群众受益。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逐步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促进医联体建设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相结合,救治与健康管理相结合,医生保健与群众自我保健相结合,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减轻疾病负担,防止因病致贫返贫,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三、主要目标 
  通过建立医疗服务分工协作机制,统筹区域内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市、县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纵向资源流动,促进分级诊疗机制的形成,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运作效率;通过建立重点专科对口扶持、预约诊疗、双向转诊、检查结果互认和远程会诊机制,提高医疗服务的协调性、连贯性、整体性和同质化水平;通过结对帮扶工作,充分发挥市、县级医院诊疗技术优势,以协同服务为核心,以技术支持为支撑,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医疗资源总体配置效率和利用率。 
  2017年9月底前,城市三级公立医院启动医联体建设,县区启动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建设,对口支援的二、三级医院与受援的县、乡医疗机构启动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年底前,多种形式医联体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基本理顺,全市以医联体为主要架构的市、县、乡、村“一体化”管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到2020年,使医联体成为服务、责任、效益、管理的共同体,有效配置有限的优质医疗资源,大力提升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普通病在乡镇,常见病、多发病在县级,常见大病在市级、疑难重症在省级的分级分工医疗服务格局,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造福患者,形成有序就医、规范行医新秩序,提升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和健康水平。 
  四、重点任务 
  (一)统筹规划医联体建设。 

  1.全面推进医疗资源纵向联合。城市以三级医院为主体,主要与县级综合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建以技术帮扶、资源共享、管理互通、利益共赢为纽带的“1+X”半紧密型医联体(医疗集团)县域以县级医疗机构为主体,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人员、资产、管理一体化的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在中医药领域,由各县区中医医院联合组建中医医疗集团,各中医医院之间优势互补、抱团发展;鼓励市妇幼保健院以妇产科、儿科为主,市第三人民医院以精神卫生为主,市第一人民医院以大综合为主,加入省内外大型医院专科联盟,在带动自身学科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带动县级相关学科发展。大力推进远程医疗协作网建设,优先将贫困地区和偏远山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医联体,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鼓励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参与医联体建设。在已建立长期稳定对口支援关系的医院,三级医院可向县级医院派驻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重点帮扶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 
  2.探索完善组织管理模式。紧密型医联体可设立理事会决策机构、管理层和监事会,实行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通过制订章程,规定理事会、管理层、医疗机构等相关各方权利义务,统筹医联体内资源配置与整合。半紧密型医联体可参照紧密型医联体建立治理结构,也可在机构性质、隶属关系、人员身份、工作职责、财政投入等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以管理和技术合作为主,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精简高效的管理组织制度,促进业务协同。 
  3.落实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医联体内建立利益共享和责任分担机制,调动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严格执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分级诊疗病种,严格执行医保住院按病种付费和门诊按人头付费标准。 
  (二)推进医联体内部资源整合。 
  1.整合人力资源。县域医共体建设,可探索医共体内人员编制或人员控制数额统筹使用、统一制订进人用人计划、统一人员招聘、统一岗位管理和按岗公开竞聘、统一薪酬待遇和考核奖惩政策等,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医共体内可调剂适量人员控制数额。其他类型的医联体要积极推动人员在医联体内部柔性流动,发挥集成效应。 
  2.整合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医联体牵头单位的管理优势和品牌效应,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实现统一的医疗护理管理制度、服务行为规范和诊疗规范,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积极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力推广适宜技术,推进技术资源共享。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药品、耗材、设备等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经核准生产的部分安全性高、疗效明确、性能稳定的医院制剂在医联体内可调剂使用。医联体成员单位要建立相互间购买服务的财务结算制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整合信息资源。依托市、县区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医联体内医疗机构之间信息系统以及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核心内容的互联互通。支持医联体牵头单位运用已有的统一信息平台,建立心电、影像、病理等远程诊断中心,有效支持医联体内的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慢病管理、资金结算等业务协同运行。建立医联体内部的知识共享系统,为医务人员提供临床诊疗培训和知识更新。 
  4.整合设备资源。医联体应探索实行大型设备资源整合,医联体牵头单位根据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的功能定位、服务能力等因素,按照集约化、系统化原则,统筹各成员单位的设备资源以及大型医用设备的申请配置。医联体内积极探索建立检验中心、影像中心、心电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和病理中心,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扩大检验检查结果的互认共享范围,减少重复检验检查。 
  (三)建立医联体运行机制。 
  1.建立优质医疗资源纵向下沉机制。由医疗机构派遣在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执业的,不需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和执业机构备案手续。医联体牵头单位通过挂职锻炼、专科帮扶、对口支援等多形式派出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担任机构管理人员、科主任和部门负责人,通过专科共建、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开设康复联合病房等方式,加强下级机构薄弱专科建设,建立统一的人员培训机制,提高基层管理和医疗业务水平。 
  2.建立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机制。医联体内上级医院承担疑难复杂危重疾病的诊疗,开展各专科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医疗技术;下级医院承担常见多发疾病和特色专科疾病的诊疗,开展常规诊疗技术;基层医疗机构承担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和慢病管理,开展部分常规诊疗技术和康复等治疗。医联体内医疗机构要根据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结合专科会诊意见,本着急慢分治、治疗连续、科学有序、安全便捷的原则,引导患者自觉参与转诊。上级医院诊断明确、治疗方案确定、病情稳定的慢性病以及病情稳定的其他恢复期(康复期)患者,应当转至医联体下级医疗机构治疗、康复。鼓励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等加入医联体,加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为患者提供一体化、便利化的疾病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性服务。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要明确双向转诊管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转诊患者优先诊疗、住院。对确需到上级医院诊治的患者,基层首诊医生应主动与上级医院联系,上级医院应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对转诊病人特别是签约服务对象优先安排专家接诊、优先安排检查、优先安排住院。除医联体内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外,医联体以外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也应为下级医院的转诊畅通绿色通道。上级医院要为下级医疗机构预留转诊号源和床位,方便医联体内双向转诊。医联体内医疗机构要统一医疗质量控制标准、统一转诊会诊标准、统一转诊会诊流程,参照科室转诊会诊简化流程管理,方便患者就医。 
  3.建立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机制。医联体内下级医疗机构要加快共建专科建设。原则上医联体下级医疗机构负责病区、设备、人员配备等,牵头单位负责派驻医疗和护理骨干、制定制度流程、入出院及转诊标准、组织专业培训等,做好共建专科团队的技术和管理的传、帮、带工作。鼓励和支持下级医疗机构根据医疗服务需求合理拓展医疗服务范围。 
  4.建立人员合理流动机制。上级医院安排学科带头人或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专家定期到下级医疗机构坐诊、会诊,开展巡回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和业务培训。下派医务人员的工资和绩效,按照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多点执业医师下基层服务考核及补偿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甘卫发〔2016〕21号)执行。下级医疗机构应选派医务人员定期到上级医院接受轮训、专题培训和参加各类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养一批能诊治常见病、多发病和明确诊断慢性病的医护人员,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5.建立人员保障和激励机制。按照“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的要求,完善与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工资政策,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分配激励机制。落实医院用人自主权,实行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灵活用人机制。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完善与医联体相适应的职称晋升办法,实行科学评价,拓展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空间。 
  6.建立统一诊断评价机制。统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补助资金,优先建设县域检查检验、病理诊断、医学影像、消毒供应等中心。医联体内可建立医学影像、超声诊断、心电诊断、临床检验、病理诊断及专科检查等区域中心,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推进医联体内同质检查、同质治疗、资源共享、检查结果互认。医联体影像诊断中心以远程医学影像会诊为手段,负责复杂疑难或急诊X线检查的诊断工作;心电诊断中心负责医联体内基层医疗机构静态或动态心电检测数据的远程会诊工作,建立远程心电会诊对接平台;临床检验中心负责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的临床检验质量控制,并建立临床检验绿色通道,接受下级医疗机构无法开展的委托检验项目;病理诊断中心负责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的病理会诊或病理诊断工作。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在本单位直接开具医院检查检验申请单,到医联体上级医院完成缴费后可直接进行检查,无需再办理挂号、开单等手续。 
  7.建立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建立医联体内部逐层签约机制,首先在医联体内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城乡居民就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站或村卫生室(以下简称村级医疗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村级医疗机构与签约居民所在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以下简称乡级医疗机构)签约,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与所在县区县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签约,县级医疗机构与市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精神卫生中心签约,形成“1+1+1+1”组合签约服务模式。实行基层首诊,在医联体组合之内根据诊疗需求选择就医机构,形成有序就医格局。签约服务医疗机构根据各自工作职责和特点,结合签约服务对象的健康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县级医疗机构要开通绿色就诊通道,预留不低于20%的专家号和床位,及时向下转诊康复期患者等。市级医疗机构指导各县(区)医疗服务团队在临床就诊,孕产妇保健、精神卫生等方面的诊疗服务;开通绿色通道,优先接收县级医疗机构转诊来的重大疾病患者,预留不低于30%的专家号和床位,积极向下转诊康复期患者等。家庭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约定的签约服务,根据签约服务人数按年收取签约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签约居民付费等分担。签约居民需要提供的的个性化服务包,在基本医疗保险按政策支付后,剩余费用由签约居民承担。 
  8.建立与医联体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强化考核和制度约束,建立医联体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核医联体技术辐射带动情况、医疗资源下沉情况等,不单纯考核业务量,要将二、三级医院医疗资源下沉情况、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情况以及基层诊疗量占比、双向转诊比例、居民健康改善等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引导医联体牵头单位履行责任、完善措施,主动帮扶基层,切实发挥引领作用,引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人事任免、评优评先等的重要依据,并与医务人员绩效工资、进修、晋升等挂钩。 
  (四)落实医联体医保政策。充分发挥医保经济杠杆作用,完善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医保差异化支付政策,合理拉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县级医院和城市大医院间报销水平差距,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支付比例,引导参保患者有序就诊和基层首诊。各县区要积极推进医联体内医保支付制度改革,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医联体要在保证医疗服务一体化和防止推诿参保病人的前提下,按照公平透明、协商协调原则确定和调整医保基金内部分配方式和办法。医保管理经办部门根据联合体提出的内部分配意见,将医保费用直接拨付至所属医疗机构,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完善分级诊疗医保支撑政策,在医联体内双向转诊的病人,视为同一诊疗过程,下转的住院病人不再设置起付线,上转的住院病人在上级医院只负担起付标准差额部分。要落实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政策,合理调整诊疗、诊查、检验、手术等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并根据医联体组织形式探索差别化价格管理。探索实行远程医疗收费和支付政策,促进远程医疗服务可持续发展。 
  (五)规范医联体监督管理 
  1.加强医疗服务行为监管。加强对医联体所属医疗机构医疗行为的监督检查,重点防止服务提供不足,如推诿病人、大病小治、诱导自费等,同时加强对签约居民享受医联体医疗服务质量、费用和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估。充分发挥各级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医院质量管理部门在控制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中的作用,各级各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要制定专业规范和考核标准,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管理和专业技术指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分析评议会制度、处方点评制度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不良执业积分制度,加强质量检查和考核,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建立对医联体所属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的监督评价体系,医联体牵头单位要成立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负责医联体内所有医疗机构的医疗质量控制,实现医联体内医疗同质化,促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保证参保人员得到规范的医疗服务。 
  2. 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适当扩大基层医疗机构用药范围,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特色优势专科、共建专科建设,以及慢性病患者的用药需求。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配备要满足常见病、慢性病等患者用药需要,适应专科、专病患者和康复期(恢复期)患者下转需求,为基层就诊、转至基层治疗患者提供必要的药品使用保障。探索建立医联体内统一的药品耗材招标采购、药品共享与配送机制,形成医联体内处方合理合规流动。 
  3.加强医联体备案及命名管理。医联体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在签订合作协议后的5个工作日内,分别报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备案。协议内容必须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同时要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能力提升、双向转诊、远程医疗、专家补偿、药品招标、耗材使用、信息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千分制考核、利益分配机制等纳入协议之中,确保责任落实、工作落实、保障落实。医联体合作终止或发生其他重大变化时,双方应及时报同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取消备案。对医联体的命名要进行规范管理,在保留医疗机构第一名称的同时,可按照医联体组建形式进行命名,但不作为医疗机构第二名称进行医疗机构执业注册。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组建医联体对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重大意义,把医联体建设作为深化医改的重要内容和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有力举措,加强政府主导,强化部门协作,完善配套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推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建立、公立医院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等体制机制创新。2017年9月底前,各县区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县区、本单位医联体建设工作方案,对医联体建设进行统一规划,明确医联体建设目标及工作进度,积极稳妥推进落实。要加大对医联体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大检验中心、影像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集约化中心建设。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充分发挥医联体规划建设的主导作用,均衡医联体规模、发展水平等配置,督促指导医联体内各成员单位制订医联体章程或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关系,统筹兼顾医联体内的各方利益,实现各级医疗机构合作共赢、协同发展。 
  (二)加强督查评估。市卫生计生委要会同各有关部门通过调研、专项督查、定期评估等方式,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指导各县区、各单位有序推进医联体建设,保障医疗质量安全。鼓励各县区、各单位积极开展改革探索,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发挥典型带动作用,调动积极性。要建立医联体效果评估机制和绩效考核方法,综合评估质量、安全、效率、经济与社会效益等因素,以强基层为重点,严格落实责任制和问责制,增强市、县级医院帮扶基层和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的动力。要坚持问题导向,防止和破解医联体上级医院垄断资源、“跑马圈地”、“虹吸”基层资源、挤压社会办医空间等问题。 
  (三)加强宣传引导。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舆论宣传,争取各方对医联体建设理解和支持,形成推动改革的社会氛围。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微信等媒介,广泛宣传,深入宣传,引导患者逐渐转变就医习惯,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就医秩序和行医秩序,为全面形成分级诊疗格局奠定基础。

来源:天水市人民政府


天水市卫生和计划生育综合监督执法局麦积分局网络红页

http://site.conac.cn/www/284062804/60593441

长按下方二维码图片,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麦积卫生计生监督公众号(微信号:mjwsjsjd)

更多信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欢迎提出建议意见,请点击“写留言”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