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医药跨境风起: 生物制药领域大热 资本双向流速加快



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个新兴市场,是一个战略市场。对于任何国家的企业来说,都不能不考虑中国这个战略重点。”日前,Selecta Biosciences首席执行官Werner Cautreels在2017医疗健康资本对接峰会上表示,“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背后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来自中国,如果你对这些企业投资,其实相当于投资在两个市场,既享有国内资源又享有国际资源。”


Werner Cautreels的说法一定程度上描述了目前医疗投资基金和公司的路径和愿景:大健康逐年成为炙手可热的投资领域,一方面,中国庞大的市场无法被忽略,越来越多的国际资本专设医疗投资基金,加大对中国市场的青睐和投资,与本地企业的合作方式愈加多元;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资本和政策的加持下,不断出海寻找标的,加速技术和资金的桥接,跨境并购、投资风起。

  

国内的医疗投资经过十年发展,至2016年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已发展成一个近4万亿的市场。

  

清科研究所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出示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从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28日,中国生物技术/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案例数为979起,总投资金额123.8874亿美元,平均投资金额1468万美元。

  

根据2016年10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服务业到2020年超过8万亿、2030年达到16万亿。而从目前约三四万亿规模看,蛋糕依旧很大。

  

“没有泡沫可破”

  

指的是今年大热的生物制药领域。

  

近年来的医疗投资领域几乎每年都有一个关键词,2015年的“互联网医疗”、2016年的“基因检测”到2017年的“新药研发”,是不是风口来临、有没有泡沫、蓝红海之争不断围绕这些关键词打转。

  

而生物制药几乎被业内认为是一个“没有泡沫可破”的领域。

  

硅谷银行生命科学、客户资金与产品负责人David Sabow表示,“2017年是生物制药领域风险投资创纪录的一年目前美国在生物制药行业的融资环境非常健康,其中肿瘤学是最受投资者关注的领域。”

  

根据硅谷银行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医疗健康行业投资与退出趋势报告》显示,2017年全年,生物制药领跑的美国医疗健康行业风险投资将超过60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生物制药产业投资者参与了31%的A轮融资;生物制药A轮投资人对免疫肿瘤学表现强烈的兴趣:过去18个月,A轮融资总额的三分之一投给了这一细分领域,共募得13亿美元,且交易额中位数是3000万美元,意味着机构投资者组成的大型风投集团将资金投入新兴的免疫肿瘤学初创公司。

  

成长型的初创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也越发受到关注。

  

免疫领域正在快速增长,适应症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等。肿瘤这几年有长足发展,免疫代谢在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体量。”在2017中英医疗投资高端论坛上,来自英国的新药研发公司Istesso首席执行官Sam William表示,其首创新药MBS2320将进入二期临床,并与强生公司(Johnson&Johnson)签有1.76亿英镑的期权及许可协议。

  

对于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David Sabow认为,“中国已不仅仅是全球医疗健康行业的市场,而是已经开始担当起创新驱动者的角色。这种趋势正在为整个行业带来巨大的变化。在过去的一段时间,我们看到海外资本投资中国企业的金额增加了一倍。海外资本对于中国市场的兴趣与日俱增,中国企业也在寻求优质的国际资源进行对接。”

  

在这个领域,中国与欧美处在了同一个投资趋势上。

  

浦发硅谷银行副行长、企业银行部总经理贺定田表示,“中国的医疗健康行业发展迅猛,与美国市场一样,生物制药行业也最受资本青睐,中国在肿瘤学领域的融资和发展也是一马当先。”


2017年9月,斯道资本宣布推出首只专项中国医疗基金,总金额2.5亿美元,专注包括新药研发、医疗服务、医疗信息/互联网医疗以及医疗器械在内的四大领域,其中40%的资金将投资于新药研发领域。斯道资本中国合伙人林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斯道此时推出这只基金,战略上是基于中国医药行业的长期发展,加上过去两年政策的方向利于创新药上市,时机正好。”

  

资本交叉流动

  

国内的资本也将目光投向海外,中国药企频频出海并购,不断刷新金额纪录。


2016年初,三诺生物以2.73亿美元完成对医疗器械公司Trividia Health Inc的收购;人福医药以5.29亿美元收购Epic Pharma. LLC100%的股权;4月绿叶医疗集团以6.88亿美元收购澳大利亚第三大私立医院集团Healthe Care;2016年8月,新希望集团旗下草根知本全资收购澳大利亚保健品企业Australia NaturalCare;2016年10月,上海医药宣布联合春华资本共同出资约人民币15.65亿元收购Vitaco股权。


2017年5月24日,私募基金高达投资宣布联合澳大利亚主权基金昆士兰州投资公司和高盛集团与澳大利亚ICON集团达成收购协议,将收购其股权。


2017年9月18日,复星医药公告称,将拟出资不超过10.913亿美元收购印度药企Gland Pharma约74%的股权,其中包括收购方将依据依诺肝素在美国上市销售所支付的不超过2500万美元的或有对价。

  

“我们将国内的资金与国外的技术项目对接,再引入到国内落地。”牛津大学科技创新中心总裁陈兆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其机构隶属于牛津大学,全权负责管理牛津大学的技术转移和学术咨询,并为全球的客户提供技术转移咨询服务,“目前项目库里平均有一百个左右,大健康领域,包括医药和器械占到50%。”

  

通过与牛津大学科技创新中心、英国IP Group这类的科研转化及投资机构合作,国内普华资本投资了英国创新心磁图技术“Creavo”这样的国外项目。“围绕高新技术项目转化、转移,双方建起了合作的桥梁。普华已经选出第一批医疗健康领域的高科技项目,并有进入中国市场的计划。”普华资本总经理沈琴华补充。

  

中国在从仿制药市场转型为全球生物技术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对全球生物技术行业也带来了影响,越来越多的资本聚焦于中国本土企业,资本流入加速,合作方式也愈加多元。


2017年8月2日,澳大利亚杰特贝林CSL正式宣布已经完成与人福医药合资交割,以3.5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武汉中原瑞德80%股权。CSL首席执行官兼董事总经理Paul Perreault日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一直希望可以找到进入中国市场的最佳合作伙伴,能够真正将更多产品引入中国,需要本地生产的支持。瑞德在各方面都达到了我们的要求,现在是合作的最佳时机。”

  

对于本土环境、政策的熟悉是中国企业吸引外部资本进入的一大原因之一。


随着近年来海外人才回归、大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的增多及研发技术大幅提升,对跨国药企们来说,中国市场已经从单纯的大型销售市场,转变为具有一定研发实力的投资标的。


2017年7月,新基与百济神州宣布达成在免疫肿瘤领域的合作,将共同在实体肿瘤治疗上推进PD-1抑制剂项目。收购顺利完成后,百济神州前后总共将获得13.93亿美元,创下国内药企单品种收购的最高价格。

  

此类合作模式已不鲜见。2015年9月,恒瑞医药以7.95亿美元将其PD-1项目许可给Incyte公司;2016年1月,正大天晴以2.53亿美元将乙肝新药中国大陆之外的国际开发权许可给强生;2015年3月和10月,信达生物两次与美国礼来制药达成产品开发战略合作,获得“首付及潜在里程碑款”等33亿美元。

  

百济神州首席财务官兼首席战略官梁恒此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企业的本土化优势也是投资者越来越看重的考量因素,“小公司资金、团队能力有限,但在中国,制药行业跟政府的关系非常重要,其中涉及申报、市场准入、医保对接,本土企业对市场的熟悉,对于国外药企在华上市产品也有很大帮助。”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长按关注医药投资并购第一平台


医药并购圈: 时更新医药行业投资并购资讯,随时掌握行业动态,了解医药行业投融资和并购案例,并购专业知识分享


积累人脉找项目找渠道,加微信:18320805617,申请加入医药并购群

▼点击阅读原文放松一下,有惊喜!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