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云南老药79】驱蛔止痢的乌梅丸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蛔虫等寄生虫不知不觉侵入人体。一场人虫之战在所难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蛔虫深居腹中,易守难攻,战况不容乐观。


知己知彼,方能得胜。生物学家探知了蛔虫致病的过程。蛔虫在进入人体前是微小的蛔虫卵,常常粘附在菜叶、瓜皮等食物上,一旦冲洗不净,就可能通过口腔进入人体。蛔虫卵在小肠内寄生下来,蛀蚀营养物而慢慢成长,由小变大,长为四五厘米甚至10厘米左右。



蛔虫虽小,危害巨大。在消化道内,蛔虫窃取人吃下的营养食物,掠夺养分,使人营养不良,出现面色萎黄,日久形体消瘦,影响青少年的发育和成长。蛔虫不仅拦截 “营养供给”,而且摧残消化道。它蛀蚀机体,导致长期的腹泻痢疾结肠炎胃肠炎等疾病。蛔虫蠕动或乱窜引起脘腹胀痛,呕吐烦躁,吐蛔等症。有时蛔虫从肠道上逆,使儿童躁动不安,造成四肢不温,寒热错杂的蛔厥症。有时钻入胆道使右上腹钻顶一样的剧痛,儿童则不由自主的拍胸打肚、手足失常。有时临到吃饭前,蛔虫蠢蠢而动,小孩或咬手或抠鼻,烦躁不已。诸如此类都是蛔虫作祟。



与蛔虫长期作战,人们掌握了它的动向。蛔虫喜甜怕酸,喜温怕冷,好动好窜,善于钻孔。针对它“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的习性,人们用味道酸酸的乌梅、辛辣的花椒和细辛、苦苦的黄连和黄柏来降服它;为了防止它乱窜,减轻腹痛,又用热性的附子、干姜和桂枝来温脏祛寒;用人参和当归来补养气血,扶助正气。再把这些药组合起来,制成药丸,称“乌梅丸”。



乌梅丸的功能与主治是“缓肝调中,清上温下。用于蛔厥,久痢,厥阴头痛,症见腹痛下痢、巅顶头痛、时发时止、躁烦呕吐、手足厥冷。” 乌梅丸寒热并用,邪正兼顾,以温肠胃为主,兼清郁热而安蛔。


对于蛔虫,医生对症下药,准备一举歼灭之。服下药后,乌梅丸不仅有力的打击了蛔虫的嚣张气焰,而且把它从肠道驱除出去。赶尽害虫,失地收复,营养又正常供应机体了。


乌梅丸驱虫累累获胜,制造技术也日益丰富。乌梅丸方最早治蛔厥证的是1800多年前的东汉名医张仲景,他创制了这首驱蛔良方,并记载在《伤寒杂病论》里。现在使用的乌梅丸,沿用其处方和功用,只是制造方法与从前的有差别。乌梅丸目前有大蜜丸和水丸两个规格。


云南制售乌梅丸较早。有明确记载的是,昆明开设的几家老字号药铺,如清代咸丰丁巳年(1857)开设的福林堂、清光绪十八年(1893)开设的寅生堂中药铺等,都制售过乌梅丸。代代相传,生产至今。



今天,乌梅丸已载入《中国药典》(2015),跻身《国家医保目录》。乌梅丸战斗在驱蛔止痢的第一线,战果辉煌,为保护青少年等易感人群,立下汗马功劳。


乌梅丸除治疗胆道蛔虫症外,还有治疗慢性菌痢、慢性胃肠炎、溃疡性结肠炎、降血糖及抗肝纤维化等作用。姚茹冰、邱明义、卢健等人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第20卷第1期、《中医药学刊》2005年第23卷第5期等学术刊物上报道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此外,还有用乌梅丸加减治汗证、胃脘痛、失眠等疾病的报道。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战也”,不战而屈蛔之兵,才是最好的战法。因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及饮食习惯,避免吃入不洁食物,切断寄生虫卵的生长繁殖链条,才是上策。


(作者为昆明中药厂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资助项目: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提升科技社团能力服务创新发展项目“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示范基地建设(第1期)”

实施主体:云南省中医药学会

项目组组长:葛元靖  副组长:钟祥刚、张小贝

审核:谢民秀 主编:杨祝庆  编辑:王云鹏、余思源

版式设计:余思源

   Hi,亲~你觉得文章好吗?别忘点赞哦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