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山东卫生计生”可以订阅哦!
10月11日,由山东省卫生计生委主办的“敬佑生命 大爱无疆”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典型事迹巡回报告会第一站在山东省立医院东院举行。
报告会现场
报告团演讲
报告会上,省千佛山医院王伟介绍了省千佛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侯应龙的先进事迹;青岛市疾控中心艾滋病防治科主任姜珍霞介绍了她在设身处地为艾滋病患者服务的先进事迹;省疾控中心邓文锴介绍了省疾控中心援塞拉利昂专家团队的先进事迹;临沂市中医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兼产一科护士长石廷琪介绍了她自觉践行“一切以母婴为中心”护理理念的先进事迹;沂水县院东头镇院东头村卫生室村医张德庆介绍了他一家三代扎根山村,为父老乡亲们解除病痛的先进事迹;淄博市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刘娟介绍了淄博市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院长亓庆良的先进事迹;山东省立医院儿童医学中心名誉主任韩秀珍以《我选择了医生,就是选择了奉献》为题,分享了她的“选择”,介绍了她在儿童医学的道路上兢兢业业五十余年,始终如一、甘愿奉献的先进事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高俊茹介绍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终身医学专家张默道的先进事迹;诸城市广播电视台王栋栋介绍了诸城市龙都卫生院原党支部书记、院长王金鉴的先进事迹。
报告团成员以饱满的热情展现了自己或讲述对象恪尽职守、爱岗敬业的品格,心系患者、情系百姓的情怀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卫生计生职业精神。报告会历时2个多小时,先进人物(集体)的典型事迹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赢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省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省卫生计生委机关相关处室负责同志,驻济委属管各单位、驻鲁委管医疗机构分管负责人和主管宣传工作科(处)室主要负责人,以及山东医专学生代表团近400人参加报告会。
据悉,随后报告团将赴淄博市、潍坊市进行巡回报告。
集体合影
事迹报告感人至深
让我们一起走近10位先进典型,去聆听和感受他(她)们感人泪下、催人奋进的医护故事……
姜珍霞:与艾滋病患者相拥
姜珍霞是青岛市疾病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主任。
1992年青岛市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时,姜珍霞开始了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随访工作。当时,大部分人对艾滋病的认识还是零,人人谈“艾”色变,姜珍霞服从组织的安排,咬牙坚持了下来,一干就是24年。
姜珍霞与艾滋病患者一同吃饭,一起手拉手逛街,一起去游玩。对姜珍霞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20多年来,姜珍霞经常给病人做心理疏导,一陪就是一整天。
“艾滋病患者都觉得自己被社会另眼相看,他们要从我这里试探,并得到答案甚至是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多年的经验让姜珍霞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如果检测出是阳性,她会给感染者一个拥抱、握手,或者拍拍他的肩膀,让他感受到温暖和安抚。
艾滋病患者分布在各行各业,要想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必须与患者“打成一片”。姜珍霞多次到患者家为他们提供心理咨询。为了不泄露感染者的隐私,她经常以各种不同身份与感染者及其家属接触,有时是同事,有时是同学,有时是亲戚。一些本来绝望到要自杀的感染者在她的关爱和疏导下如今走上了生活的正轨。
多年来,姜珍霞视感染者为亲友,在监狱、酒吧等高危人群聚集场所,都留下了她角色各异的身影。感染者们把她当大姐、当朋友、当亲人,她与这个特殊的群体之间架起了信任的桥梁。
姜珍霞内心的爱外化成对艾滋病患者的深切关怀,她给了很多人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她的身上彰显着医护工作者的仁爱精神。
02
亓庆良:一诺千金 一心为民
亓庆良是淄博市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院长。
“一诺千金、一心为民”。为了这个理想追求,亓庆良付出了46年的人生时光。
1971年高中毕业后到源泉公社医院学习,一年后,他回到村里做了一名赤脚医生。3年里,他推着一辆自行车,走遍了四里八乡,救治了数不清的山区群众。1978年大学毕业后,他打起背包回到了故乡——位于源泉镇的博山区医院,成为了一名外科医生。1993年,博山区医院搬到了博山城区,他主动请缨回到了山区的源泉卫生院,担任院长。当时,医院全院年业务收入不足20万元,最少的一天收入只有一毛八分钱,职工3个月未发工资,外欠了50万元药品款。亓庆良院长在这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带领全院职工开始了创业之路,实施“树名医、建名科、创名院”的“三名”战略。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他自身经历过四次手术,最重的一次是骨盆粉碎骨折手术。手术后三个月,他就凭着钢铁般的意志重新站上了手术台。在人们心中,他就是“用生命挽救生命的钢铁战士”。
“一把手术刀,两袖清风;三尺手术台,四季悬壶。”这是亓庆良院长从医多年的真实写照。作为医学院的高才生,他从医46年,38年坚守在农村;近两万例手术无差错;把一个连续10年年业务收入不足20万元的卫生院,发展成年业务收入4000多万元、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
今年,亓庆良院长当选为党的十九大代表,也是我省卫计系统的唯一代表。
03
王金鉴:不倒的丰碑
王金鉴是诸城市龙都卫生院原党支部书记、院长。
2015年8月,王金鉴因病去世,把年仅50岁的生命定格在他呕心沥血的农村卫生事业上。王金鉴先后被追授为2016山东好人十大年度人物、中国好人、山东省卫生计生系统服务标兵、齐鲁时代楷模、全国最美医生。
王金鉴视事业如生命,他时刻挂在嘴边的话:“我干院长,就要让医院好起来,为老百姓服好务、让院里的职工有饭吃。” 他多次临危受命,到条件艰苦的卫生院担任院长。“视人民为父母,待病人如亲人”是王金鉴的座右铭,至今还悬挂在百尺河卫生院的病房楼上。他走到哪儿、病人就跟到哪儿,病人跟着院长走在当地传为佳话......
王金鉴曾二次把医院分给他的新房,让出来给学科专家住。他一家人则常年借住在亲戚的房子。王金鉴与迟永萍1990年结婚,此后的20年里,他们一直居无定所。是他,让妻子第一个下岗,给妻女留下了9万多元的负债……
在同事的眼里,王金鉴还是个“苦行僧”。他上、下班坐公交车,把院里最好的车接送病人。一件夹克衫一穿七、八年,不破不换。他每天从家里拎着的饭盒是中午的“标配”,冷硬的馒头和咸菜,却吃得津津有味。常常将剩下的馒头掰开晾在办公室或宿舍里,吃时就用热水泡一下就是一顿饭。王金鉴常说的一句话是:“不就是顿饭嘛,吃饱了就行。吃饭是为了活着,但活着可不光为了吃饭啊!”
王金鉴,他用对党的无限忠诚,铸造了生命的每一道年轮;他用对百姓的无限深情,耕耘人生的每一寸光阴。他在人们心目中树起了一座永不倒的丰碑!
04
张德庆:三代乡医坚守山村
张德庆是沂水县院东头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
张家祖孙三代人安于清贫,不计回报默默为乡亲们送医送药,至今已有70多个春秋,书写了一个普通家族献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感人佳话。
张德庆的爷爷叫张道立,是一名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卫生员,救治了很多伤病员。解放后,张道立回到家乡,自学了中医,为十里八乡的百姓看病送药,一看就是70年,从来不收一分钱。张道立的爷爷今年已95岁高龄了。
张德庆的父亲叫张在吉, 18岁就当了赤脚医生,创办了全县第一个农村合作医疗室、第一个制药厂,一干就是50多年,被推选为县乡人大代表、党代表,临沂地区劳动模范。
张德庆卫校毕业回到家乡成了第三代乡村医生,一干就是27年。去年春,一个病人来找张德庆看病,张德庆开了个中医方,抓了四块钱的药,病人从椅子上“噌”地站起来,拍着桌子大声说:“张大夫,你怎么才给我开四块钱的药?别糊弄我,我不怕花钱,不管花多少钱,能把我的病治好就行。”张德庆说:“兄弟你别生气,你兜里装多少钱我不知道,卡里有多少钱我也不知道,我是按病情开的药,不是按钱开的药。”一个星期后病情明显好转,病人竖起大拇指对张德庆说:“张大夫,你是一个有良心的好医生。”
祖孙三代行医路,七十多载爱民情。
现在,张德庆家是五代同堂,四代从医。张德庆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是龙凤胎。让张德庆高兴的是,今年孩子们都考上了医科大学并承诺,等学成归来,也做一名受人尊重的医生,继续守护好父老乡亲们的健康!
05
石廷琪:守护母婴的天使
石廷琪是临沂市中医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兼产一科护士长。
石廷琪在护理工作岗位上已然有23个年头了,她带领着一支优秀的护理团队,迎接着万千新生命的降临;23年来,她早已经习惯了废寝忘食,习惯了白昼颠倒,习惯了节假日值班,习惯了为母婴的健康保驾护航……
2010年4月10日,产妇王某在剖宫产术后10小时,出现了极度呼吸困难,凌晨两点多,石廷琪接到电话,立即赶到病房,亲自护理这名产妇,三天没回家,两个晚上没合眼。石廷琪被产妇传染上了重症肺炎,打了24天的吊针,吃了30多付汤药。有人问石廷琪:“值吗?”她笑着说“值!她们就像我的家人。”
今年5月,石廷琪在上班途中不慎摔伤,造成右上肢骨折,这个时候,正好赶上全国大型中医医院巡查,她没有请假,打着夹板,忍着剧痛,奔波在各临床科室,指导和检查中医护理技术,最终医院院顺利通过巡查。
2011年11月,石廷琪的母亲在北京做腰椎手术,正赶上医院迎接管理年的检查,她舍下了母亲。母亲术后还不到一个月,石廷琪丈夫意外查出肺癌。在丈夫生病的那四年里,石廷琪忍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面对被疾病折磨的丈夫,她白天上班,晚上给丈夫输液、熬药、吸氧、按摩。2015年11月,丈夫带着遗憾和不舍永远地离开了石廷琪和儿子……就在丈夫离世后一周,石廷琪又回到了自己热爱的护理岗位。
是爱与责任,让石廷琪一心想要成为守护母婴的天使。
06
韩秀珍:医生的天职就是奉献
韩秀珍是山东省立医院儿科医学中心名誉主任。
“诚心诚意为病人,精益求精干事业”——这是韩秀珍的人生信条。
50年前,韩秀珍立志学医,报考了山东医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儿科医生,1978年,考取了杨亚超教授和马沛然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医生的天职,就是挽救病人的生命,就是无私的奉献。”韩秀珍时时刻刻将恩师的教诲铭记在心。
一个年三十的傍晚下班前,韩秀珍常规的将病房巡视了一圈,刚出病房门,就看到一对夫妻神情焦虑的抱着一个孩子直奔病房门口。韩秀珍想,马上要过年了,孩子的病情一定很严重。”韩秀珍急忙护送他们进入病房。3岁女孩小曼,高热5天,憋喘半天四肢冰凉,濒于死亡。韩秀珍和值班医师一起把这个急性化脓性心包炎、心包填塞的患儿从濒死的边缘抢救过来。韩秀珍虽然未能与家人一起吃年夜饭,但看到小曼安静入睡,小曼一家人安心的围坐在病床旁,韩秀珍感到十分宽慰。
2009年3月,菏泽出现手足口病疫情,韩秀珍奉命前往菏泽一线参与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韩秀珍到达菏泽市传染病院和医生们一起逐一检查了所有住院病人,第一天就对病儿实施了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分层管理,对危重型的患儿进行了专人管理,大大提高了救治成功率,病死率明显下降。连续紧张工作七天,韩秀珍眼睑浮肿,腿也肿了,每到傍晚走路像踩着棉絮一样。她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挺下去,不能病倒,要坚持!她在菏泽连续工作了23个日日夜夜,走遍了菏泽市的各县区手足口病定点医院,筛查重病人、救治危重病人,对各级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菏泽的手足口病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07
侯应龙:心尖上的医者
侯应龙是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内科主任。
千佛山医院心内科年介入手术达3000余台,手术需要在X线照射下完成,操作者必须穿着重达20多斤的铅衣,不但沉重而且不透气。但是,为了不让患者着凉,侯应龙宁可自己汗流浃背,也不让在病人消毒期间开空调,每一次十几台手术下来要湿透几身手术衣。
侯应龙看到一批批老年人参加社会上的“健康讲堂”上当受骗心痛不已,于是病房为普通百姓开设的“心健康”百家讲坛讲座应运而生。针对住院患者开展了“心行动”支架术后健康宣教讲座。侯应龙还担任总导演拍摄了《介入手术宣教视频》,撰写了《心血管患者健康教育丛书》。
在心内科进修医师和研究生医师较多,但他们收入不高,侯应龙会每月拿出自己奖金的一部分分配给他们。很多人不理解,但他笑着说:“我也是从穷学生时期走过来的,当时我的导师就是这样做的。”
侯应龙总说:“青年医护的成长是科室发展的未来,一个‘掐苗’的科室终将会糜烂、萎缩。”近年来,心内科有8位医生入选“优秀中青年医生”,有的已经走上医院的中层管理岗位,大部分主治医师以上的人员能够独立完成三级或四级介入手术,形成了庞大而雄厚的介入技术团队。而这一切离不开侯应龙给他们制定的个性化培养计划。侯应龙与他的科研团队开拓创新,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发表SCI论文70余篇,房颤重构机制研究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这就是侯应龙,一个睿智儒雅诗书满腹的文人,一个操刀指挥身经百战的武将,一位心尖上的医者!
08
援塞团队:应着祖国的召唤
寇增强、姜晓林、孙大鹏,是山东省疾控中心执行援助非洲的任务的三位小伙子。
2014年,非洲埃博拉疫情爆发,全世界为之恐慌。中国采取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紧急驰援!山东省疾控中心接到任务:派出专家,援助塞拉利昂!
寇增强,中国援塞首批公共卫生师资培训队员。他与队友们一起,在疫情最严重的3个月里闯进塞拉利昂,开始了跟死神的较量。为了规范秩序、迅速隔离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队员们制作了各种标识牌、警示牌。这些国内公共卫生领域的骨干专家,自己扛起水泥砂石干起了泥瓦工。于是,一座座印着中国援建标志的指示牌牢牢地钉在了非洲大地上。没有培训材料,他们就白天调度晚上编写,每天睡眠不足4个小时。3个月,他们成功探索出了适合当地的防控模式。
姜晓林是中国第二批援塞检测队的一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检测可疑感染者的标本。埃博拉病毒的感染力极强,那怕是一点点血液,沾到手上都有可能感染。而他们每天接触的标本中,有超过一半的都是强阳性。这天傍晚,姜晓林他们已经在实验区里连续工作了五个小时。在相当于海拔三千多米的低压实验区,五个小时没喝水、没上厕所,他和队友已经几乎要虚脱了。
随着塞拉利昂的埃博拉疫情趋缓,其他国家援建的实验室都陆续撤出。孙大鹏,80后的山东小伙儿,就在这时来到了西非。半年的时间,他们不仅仅做埃博拉的检测,还协助当地建立了其他重大传染病的检测平台,把检测技术手把手的教给了当地人,圆满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
09
张默道:大医大爱 仁者仁心
张默道是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终身教授。
她是一位87岁高龄的耄耋老人,每周二到周六清晨7:20,会准时出现在青大附院外科门诊二号诊室,每天接诊病人不下20名;
她在65年的行医生涯中,对患者始终耐心、细心,总是想着用最简单、最省钱的办法,给病人治好病。
1930年,张默道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亲张纪成是留美医学博士、外科医生,是张默道从医的启蒙老师。工作初期,她历经14次下乡,上万次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医疗任务。她在院内率先开展了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她主刀的BI式胃大部切除术录像带被评为“卫生部教学示范教材”,并在全国推广。她用“望、触、叩、听”的检查方法,单凭双手触诊就可以为乳腺、甲状腺疾病患者,做出与B超、CT相媲美的诊断结果。
在张默道眼中,病人的事情大于天,病人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1979年,张默道查出患了胃癌!同事和家人催她赶快手术,但看到焦急等待的病人,她坚决推迟了自己的手术时间。同事们用手挤压着她背部的穴位为她止痛,护士们眼含泪水不断地用纱布擦去她脸上豆大的汗珠。一台手术、两台手术……就这样,张默道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完美地做完全部预约手术,最后才接受了自己的胃癌治疗。
1997年, 张默道肿瘤复发、胃癌转移。没有痛苦、没有惊恐、没有悲伤,张默道平静的接受了腹膜后癌肿的切除,术后仅仅三个月,这位坚强的老人就又一次回到了工作岗位。这一年,她已67岁。
张默道是被医界大咖尊称为“先生”的传奇女性,先后获得中国最美女医师、山东省卫生计生系统服务标兵称号。
10
张继跃:三年援疆不了情
张继跃是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张继跃连续从事医院临床麻醉工作34年的时间。 2005年至2008年他参与了山东省第五批援疆工作队。今年7月,受到中央组织部等四部委的联合表彰,荣获“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先进个人”称号。
张继跃一直在想:提高当地的医疗水平和整体素质,培养一支属于喀什人民自己的“医疗队”——这是援疆的首要任务。通过他亲自传授体外循环下做心内直视手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两年后有三位麻醉医生掌握了体外循环心内手术的麻醉技术,自此,喀什第一人民医院不再请上级医院的麻醉医生,在喀什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心脏病人,能够及时地得到有效治疗,并能节省下可观的医疗费用。
这一批医疗援疆的任务是一年半的时间,接下来由其他医务人员来替换。为了援疆工作的连续性、完整性,张继跃又做通80岁多病老母亲和独自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的妻子的工作,毅然再次向组织提出继续援疆的申请。就在他第二次奔赴新疆,开始完成下一个一年半援疆工作不久,家里突然传来了不幸的消息:张继跃的爱人被确诊患了乳腺癌!爱人的身体迅速消瘦下去,从130斤瘦到了90多斤。爱人理解援疆的意义,当她身体刚刚有些恢复,就催张继跃赶快回新疆。因为她清楚:新疆的同事们需要他,新疆的病人在等着他!
2008年,就在爱人确诊患乳腺癌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张继跃又查出患了肾癌,做了一侧肾脏切除手术。化疗疗程一结束,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的张继跃,在征得爱人的同意后又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喀什的援疆岗位上!
祝您健康
长按二维码即可轻松关注
微信号:sdswsjsw
资料来源:山东卫生计生科教宣传、人口健康报官方微信
作者:郭海 李倩倩/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