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对于“手足口病”您是否会错误的认为只需要避开高发期(6-8月份),您的孩子就进入“安全围栏”!
其实,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春夏交替及夏秋交替之际为多发期,儿童普遍易感,6岁以下儿童发病最多,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幼儿园作为小朋友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地方,也是较为容易爆发和被传染“手足口病”的区域,园区的环境卫生就是重中之重,当然,我们更需要培养小朋友们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误区一:避开高发期,未必完全躲开“手足口病”。
去年,我区3月底开始流行“手足口病”,经过医护人员的努力治疗以及家长和园区老师的积极配合,在两个月之后“手足口病”得到控制。
今年我区未表露出“手足口病”的流行趋势,然而在九月之后,随着各个幼儿园和学校的开学,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逐渐增多,呈现明显的流行趋势。 所以“手足口病”的爆发未必只存在高发期阶段,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谨防“手足口病”突击孩子们的身体,伤害孩子们的健康。
误区二:“手足口病”患儿治愈之后产生抗体,以后都不会患有或者被传染到“手足口病”。
大部分家长都以为孩子患有一次“手足口病”之后就具有免疫力,不会再次被传染到“手足口病”。其实,这个概念是对的,但是家长们忽略了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至少有二十多种,很有可能这次“手足口病”治愈之后遇到另一种病毒而引起“手足口病”。所以,即使孩子患有过一种手足口病的家长们也千万不要放松警惕。
此病预防是关键,所以了解手足口病的症状、传播方式及预防措施是重中之重:
一、症状:
1、急性起病,发热;
2、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流涎,食欲减低或拒食;
3、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躯干、手臂、手背、小腿、脚背也可受累;
4、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5、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
6、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惊跳、头痛、呕吐、肢体抖动等,均提示患儿病症较重,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二、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患儿家长的手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三、预防措施:
1、良好的卫生习惯对预防感染十分重要。家长应教育儿童加强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刷牙,勤漱口,勤洗澡。要饮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完全加热后再食用。
2、对3岁以下婴幼儿,家长应看护好孩子,不要让孩子在地上摸爬玩耍,不要用自己嚼过的食物喂给孩子,同时也应注意做好个人卫生。
3、家长应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传染的机会。
4、要加强孩子的营养,注意让孩子休息好,以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5、注意观察孩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医。
6、注意做好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经常清理垃圾、粪便,加强开窗通风,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暴晒;
7、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8、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9、教室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10、每日对教室门把手、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11、加强宣传,教育指导儿童和学生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12、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隔离措施;对于确诊且症状明显的患儿,应将其隔离留在家中,直至热度、皮疹消退,水疱、溃疡结痂后方可返校,以免引起大范围感染,一般隔离时间应为两周。对密切接触者的观察期为7天。对患儿接触的一切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