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深度聚焦 | “风险投资+海归”或“大药企+海归”:中国创新药企决胜“全球新”


  近日,“第二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幕。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 孙咸泽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孙咸泽在会上指出,总局将以两办《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作为药品医疗器械改革的基本纲领,积极制定系列配套政策法规和指南,以促进中国药品创新和仿制药的发展。


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 曾益新

  

  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曾益新也表示,我国医药产业原始创新能力仍然较弱,真正原始创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磅炸弹”药物还不多,临床研究能力不足等仍然是制约我国医药创新的短板。为此,要进一步加强临床试验和临床研究能力建设,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并在各个配套环节加强对医药创新的支持。

  

  记者了解到,从药物的整个产业链来看,各个阶段的品牌价值各不相同,从中国特色的大宗原料药到专利药的产业链中,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北极光创投的分析师宋高广指出,中国最大众的是原料药,而从全球的销售数据来看专利药品一直是跨国企业的核心竞争产品。所以,必须借助新药政东风,在新药研发上做更好的布局。

    

“中国新”不如“全球新”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 宋瑞霖

  

  对此,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表示:“2017年注定是医药行业浓墨重彩的一年,在一系列药政改革的推动下,新药研发的机会一定比问题和风险更多。”


  

  在大会卫星会——由元明资本、亚盛医药、元禾原点以及新药创始人俱乐部发起的“2017新药政下的新药研发”分会上,宋瑞霖进一步指出:“中国的药品市场必须懂得寻找蓝海,而创新药物研发就是蓝海。”

  

  他列举了一组数据,2001-2016年FDA共审批NDA 433个,中国进口了其中133个,在这133个产品中又有59个分别被4700家中国药企仿制,可以看出仿制药竞争的红海之“红”。


元禾原点创始人 赵群

  

  对此,元禾原点创始人赵群也表示,2015年上半年是医药投资的风水岭。他表示:“此前,中国医药投资集中在仿制药、生物类似物等Me-too、Me-better领域,而新靶点药物很‘冷’。此后,随着政策法规对新药的倾斜、对消费者利益的倾斜,患者支付能力的增强以及整个行业资源的改变,包括研发CRO等繁荣,新靶点药物和创新药物研发企业成了投资人的新宠儿。可以说,新药研发已经从春天进入到了夏天。”

  

  赵群还补充道:“大家也可以看到,近年来,外资企业一半以上品种,来自于并购和联合开发。这意味着,所有上市公司,都已经让开了一半机会给创新药企业。可以预见,未来的5~10年,中国医药行业排名前十的公司,一定是现在还可能默默无闻的研发初创型企业。”


方恩医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丹

  

  针对近日两办发布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方恩医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丹也指出:“在此政策利好的大环境下,做创新药是非常幸运,无论是国家药政、人才政策、政府投资政策,都向新药创新企业倾斜。而新药企业自身需要考虑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在国家给了那么多创新优惠之后,一定要做‘全球新’而非‘中国新’,享受全球最佳的市场政策、报销政策。”

  

  张丹进一步指出,中国与ICH接轨以后,中美、中欧、中日将成为统一的市场。中国最大的优势是病人高质量、低成本、速度快;美国则是原研药强、审批速度快。把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就能实现全球新药研发的最低成本和最好效率。

  

  赵群也建议,新药创新企业如果想更好地把握时代机遇要特别注意两点,首先是资源的使用效率,高效地使用资源在同等的时间内开发更多的新药品种。此外,募资能力强也是资源高效使用的一种表现;另一个是注重药品的创新程度,在与国际新药品种的时间差越来越接近的环境中,不能再依赖产品的后期销售,而应该把核心力量放在努力做成“全球新”上。

    

生物药创新拔头筹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有人才优势,所以国内企业有可能首先在生物医药领域赶上世界强敌。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风险投资+海归”或“大药企+海归”这两种模式已经成为国内生物药物开发的典型模式。无论是已被列为创新药标杆的“康柏西普”“埃克替尼”的开发,还是苏州信达、药明生物、百济神州这些明星生物医药研发企业,都是由海归作为中坚力量。

  

  以亚盛医药为例,公司在以杨大俊、王少萌及郭明三位“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带领下,在肿瘤、乙肝及与衰老相关疾病等三大治疗领域带来突破性的产品。

  

  据悉,目前,亚盛公司产品管线中拥有5项具有“First-in-Class”潜质和3项具有“Best-in-Class”潜质的国际原创新药,其中6项原创新药已分别进入到中国、美国及澳大利亚的Ⅰ~Ⅱ期临床开发阶段。产品作用靶点包括细胞凋亡及自噬双通道调节新靶点Bcl-2、IAP及MDM2-p53,同时还包括临床验证成熟靶点ALK、Bcr-Abl及c-Met等。

  

  去年年底,公司完成了B轮融资,5亿资金将支持亚盛医药加速其产品管线的临床开发及产业化基地的建设。


亚盛医药共同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杨大俊

  

  亚盛医药共同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杨大俊在本次会议上也表示:“未来,只有原创和领先才有可能为患者提供更具差异化的临床治疗价值,为中国在全球新药开发的战场开辟一席之地。”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十多年前在中国涌起了一股生物仿制药,特别是仿制单抗的热潮,价格战必不可少,仿制单抗的未来必将跟现在诸多化学仿制药一样,逐渐由在资金、技术、品牌、政策等方面占据优势的中大型药企占据市场,

  

  小型生物企业去参与创新药物的开发反而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业内人士也预测,未来,中国生物医药研发模式会逐渐向西方靠拢:小公司靠技术生存,做前端的研发工作,进一步实现重大创新;大公司靠资金、规模、渠道优势,通过横向并购来获得更多的产品管线,更多聚焦于药品生产和销售领域。


■编辑 陈雪薇

上周阅读TOP 5

回复“TOP”轻松获取上周最热门文章!


更多深度报道见《医药经济报》~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