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前的医学发展水平和检查手段,能够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的确切病因,称之为继发性高血压;反之,不能发现导致血压升高的确切病因,则称为原发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往往青年起病,所以,对青年高血压首先应筛查导致高血压的原发病,主要包括:
2. 肾上腺疾病:最常见的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高血压的同时伴有低血钾;还有嗜铬细胞瘤,血压波动很大,高血压同时伴有心动过速、面色苍白、晕厥等。应进行高血压三项检查,血、尿儿茶酚胺检查,肾上腺薄层CT扫描等。
青年高血压的特点
1. 精神心理因素明显
青年人喜欢熬夜,植物神经系统紊乱。此外,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工作不稳定,心理压力大,普遍存在焦虑情绪。所以,在导致高血压的因素中,精神心理因素占主导地位。
2. 高血压同时伴有代谢综合征
青年人的饮食普遍偏咸,同时抽烟、饮酒、少动,所以青年高血压常伴有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代谢综合征,更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3.症状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偏高
尤其是青少年患症状性高血压者,要比中年人、老年人为多。青年高血压病患者,因发病时间较短,内脏功能受损较轻,但血压的波动性较大。部分青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可迅速升高,甚至可发展成为恶性高血压,或形成耐药的顽固性高血压。
青年高血压如何控制与治疗
1. 调整生活方式
对早期出现的轻度高血压,可适当通过减盐、减重、戒酒、运动等非药物治疗的方式控制高血压;具体的措施有:
① 减盐限盐:
高血压的病人吃得太咸,大量的盐分摄入,透过肠粘膜首先进入血压循环之中,血液中的盐分高了,必需要吸收水分来稀释它,所以人便会觉得口干,于是便大量地喝水,这些水分进入血液中,便使血液量扩张。血压便会升高。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 g(相当于一啤酒瓶盖),如果能够控盐达标,那血压可降低2~8 mmHg。
② 平衡膳食:鼓励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鱼类、粗粮、豆类及豆制品、脱脂奶及其他富含钾、钙、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多吃食用菌,食用菌具有高蛋白质,低脂肪,低热量的特点,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和人体必需氨基酸。具有健脑、增强免疫力、开胃健脾、保肝补肾等作用。食用菌种类很多,主要分为“菇”、“菌”、“耳”等。
③ 戒烟限酒:烟草直接导致动脉硬化,长期抽烟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应主动戒烟并拒绝二手烟。控制每日酒精摄入量,男性<25 g,女性<15 g。如果每日饮酒量限制达标,血压可降2~4 mmHg。
④ 控制体重:减轻体重可以降低血压,这已经得到明确验证。体重每减10 kg,血压可降5~20 mmHg 。建议将BMI(身体质量指数,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控制在24 kg/m2以下,男性腰围< 90 cm,女性腰围< 85 cm。
⑤ 坚持运动:建议开展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运动,即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有氧运动包括游泳、慢跑、快走、自行车、滑冰、太极拳、健身舞、乒乓球、羽毛球等,特点是强度低,有节奏,持续时间较长。如果规律适度的运动,每周5-7次,每次30分钟,血压可降低4~9 mmHg。
⑥心态平和:无论是悲伤、愤怒、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还是兴奋、激动等正性情绪,都不利于血压控制。所以,高血压患者要注意保持乐观的心态,处事不惊,淡定自如,要学会“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的心态。
2. 药物治疗
前面已经提到,精神心理因素是青年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因素,交感神经兴奋是主要发病机制,所以,应针对此机制选择药物治疗:
① RAS阻断剂:也就是常说的普利类或者沙坦类降压药,可以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也有抑制作用。二者只能选择一种,不能合用;
② β受体阻断剂: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常用的有倍他乐克等,也可以选择第三代的β受体阻断剂——β/α受体阻断剂比如阿尔马尔等.
上述药物仍不能控制达标,可加用
③ 钙拮抗剂:也就是常说的地平类降压药。注意:短效地平类降压药比如硝苯地平片,可诱发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所以禁止使用。建议选择第三代长效地平类。
3. 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应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
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继发性多发生于代谢性紊乱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肥胖、肝肾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与其他因素年龄、性别、季节、饮酒、吸烟、饮食、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活动等有关。
高尿酸血症又称痛风(gout),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者病因除少数由于酶缺陷引起外,大多未阐明,常伴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属遗传性疾病。
参考文献:
[1].Fabian, Hammer, Paul,等. 年轻人高血压的检查[J]. 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 2009(6):382-383.
[2].王文惠, 徐琨. 年轻人罕见的高血压[J]. 生活与健康, 2016(5):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