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医改始终是我国民生领域重大关切之一,而分级诊疗又是近年来国家力推的一项政策。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分级诊疗”概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情况,国家进一步积极推行分级诊疗。
截至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已开启分级诊疗工作。在近日举行的中国卫生经济学会第二十次年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张毓辉介绍,2017年,全国分级诊疗试点城市数达到321个,占地市级以上城市的94.7%。各地根据不同情况,分别摸索出以慢性病为突破口、以构建医联体为切入点、以诊疗病种为抓手、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基础、以医保政策为引导等各具特色的分级诊疗做法,涌现出北京、上海、深圳等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全国分级诊疗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借鉴意义。
上海:家庭医生制度使“医”“患”双赢
在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许速看来,分级诊疗并非是单纯的医疗服务秩序梳理,而是整个医疗卫生制度的重构;并非是医疗机构间的分级,而是全科与专科间的承接;更不是限制居民就医自由,而是基于家庭医生的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供给。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在分级诊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大医院、康复再回社区”是上海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方向。
据了解,上海分级诊疗主要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代表。早在2011年,上海就开始试点实行家庭医生制度,2015年又启动了“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试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1+1+1”是指,居民自愿选择一名家庭医生签约,同时从全市范围内选择一家区级医院和一家市级医院进行签约。许速介绍,在上海的家庭医生制度中,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体,以自愿签约为原则,采取渐进式推进策略,探索分级诊疗制度。
在优先满足60岁以上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人群签约的同时,上海居民可选择“1+1+1”签约医疗机构团组,在团组内就诊或通过家庭医生转诊,而其可享受优惠倾斜政策包括:在签约医疗机构组合内预约优先就诊,上海大医院50%的医生号源及前50%的预约时段优先提供给签约居民,并且通过家庭医生优先转诊,这意味着,通过家庭医生获得大牌医生的号源更容易了;通过社区用药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对于长期需要服药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病情稳定情况下,家庭医生可开具4~8周长处方,减少患者就诊频率;通过医保与价格联动机制,在社区就诊可享受比大医院更高的报销比例——同一种药,在大医院需自费20%,而在社区仅需支付10%的药费。
截至2016年12月底,上海市已有超过1000万居民享有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导居民有序下沉到社区就诊。
在家庭医生制度中,作为直接为居民提供服务的主体——家庭医生是社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许速表示,家庭医生的作用不仅是帮居民治病,更重要的是防病。因此,应明确家庭医生的能力定位,即疾病筛查与早期发现、疾病高危指标持续监测、疾病有效控制与精确转诊、全程健康服务与人文关怀,以及居民相关健康数据的管理与应用能力。
其实,在国外,家庭医生对居民进行疾病筛查与早期发现的效果十分明显。如在日本,80%的癌症发现处于早期,80%的患者可以得到治愈。因此,日本是世界上癌症死亡率最低的国家。
不过,虽然家庭医生的作用如此重要,但必须以能把医生留在社区为前提。许速介绍,上海的家庭医生制度在为居民带来实惠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了签约医生的福利。目前上海已建立家庭医生的目标薪酬制度、家庭医生基本任务、标化工作量体系等,并核定单位标化工作量薪酬分配标准。在此基础上,明确家庭医生预期目标薪酬,根据实际完成标化工作量的数量、质量,充分调动家庭医生积极性。
深圳罗湖:医联体绑定大医院与基层医院利益医患利益趋同
近年来,为探索分级诊疗的落地,医联体的模式也在各地得到尝试。张毓辉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在我国各类分级诊疗做法中,医联体是建立分级诊疗的重要抓手,目前主要以北京、天津、镇江和深圳等为代表。值得注意的是,同为医联体模式,各地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深圳“罗湖模式”是医联体落地的一个典型代表。其特点是通过组建医疗集团,探索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管理。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副院长林锦春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介绍,2015年8月,深圳市罗湖医院集团成立,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避免重复建设、精简人员、提高效率、降低运营成本。集团整合了5家区属医院和35家社康中心资源,成立放射影像、医学检验、消毒供应、社康管理、信息管理、物流配送六大资源共享中心,以及人力资源、财务管理、质量控制、健康管理、科教管理、综合管理六大管理中心,实现人、财、物、事统一管理。同时,医院集团还实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管办分离,理顺了办医、管医、行医的责任关系,形成了责任共同体。
林锦春表示,罗湖改革的目标是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因此,他认为,在医患间形成利益共同体,使医患间的利益趋同是关键。长久以来,医患间利益不一致,患者希望身体健康、少生病、少住院,而医生则希望患者越多越好。如今,通过医保管理模式的改革,实现由“保疾病”向“保健康”的转变,逐渐促使医患间的利益趋同。
不过,要达到上述效果,罗湖在医保支付方式上费了不少脑筋。据林锦春介绍,罗湖医院集团以居民为核心,根据医保支付“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的原则,以前一年签约居民医疗保险费用为基数,社保将费用打包支付给罗湖医院集团。如果罗湖医院集团在健康管理方面做得好,居民支出的医疗保险费用就会比前一年少,节省下来的费用即可留给医院集团,对医生予以奖励。这也缓解了社区医生缺乏工作积极性,留不住人的问题。
林锦春认为,这一医保支付方式的关键在于,不限制患者选择医院、不参与集团外医院的医保控费、罗湖医院集团外就医花费的医保费用从集团的总额中支付。这种做法倒逼医院集团主动做好居民健康管理和专科建设,让民众少生病、少住院。同时,可吸引更多签约参保人在医院集团内诊疗,降低外出就诊带来的成本增加,从而促进医院集团实现更多盈利,提高医务人员待遇,使医患利益趋同。
同时,在责任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之外,“罗湖模式”的形成还少不了“铁三角”中的健康共同体。即促使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做强做实社康中心。
社区医疗机构缺人、缺药、缺设备是吸引不来患者的原因。而这在罗湖都不是事儿。林锦春介绍,全区统筹规划建设8家2000平方米以上的区域社康中心。每家区域社康中心平均管理6个小型社康中心,服务16万人,实现10分钟路程内可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区域社康中心配智慧药房、CT、胃镜、眼底照相等设备。所有社康药品目录与集团保持一致,达到1380种,短缺药品24小时内可由集团调剂到位。此外,允许为慢性病患者单次开具1~3个月的治疗性用药。社区配置4台安装有移动DR和便携B超的流动诊断车,到社康中心提供检查拍片服务,通过远程系统即时传送至集团影像诊断中心,30分钟内居民便可就地拿取诊断报告。
自改革以来,罗湖的分级诊疗已初见成效。数据显示,医改后,罗湖医院集团各医院、社康中心员工平均收入分别增加21%、30%。以罗湖区人民医院为例,在病种结构变化、三四级手术显著增加的前提下,次均费用仍呈现整体下降趋势。2017年上半年门诊、住院次均费用分别为291.4元、10332.4元,同比下降8.2元、550.5元;其中,住院次均费用低于住院次均医保总费用1589.6元。慢病管理和预防保健效果明显,以肺部感染为例,住院病例数从2015年第五位下降到2017年上半年的第2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