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腊月忙,忙腊月,进了腊月就是年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跟着二十四节气走一个轮回,你会发现每一天,每一月,都充满诗情画意,别有韵味。

正月观灯,二月踏青,

三月赏桃,四月流觞,

五月赛舟,六月纳凉,

七月乞巧,八月赏月,

九月赏菊,十月画像,

十一月参禅,腊月赏雪。

  腊月,农历的第十二个月,一年的岁尾,于农人而言,春耕秋收,忙忙碌碌,只有等到雪落,大地沉寂,方有农闲。于上班族而言,勤恳工作了一年,这一月,带着归家的迫切,走路都带了风。

  腊月也是最有诗意的一个月份。腊月有雪有腊梅,于漫天大雪中踏雪寻梅,这是一种诗意;腊月,是团圆的象征,游子们,打工者们都要在腊月先后回到家与家人团圆。

  腊月,是儿时最美好的回忆。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个充满回忆之美的腊月。

  腊月,仿佛是一年最后结出的那个果实。不论你身在何方,不论事业顺风顺水,还是磕磕绊绊,无论你有什么心结,统统都可以放下,腊月就是一种无声的召唤。

  腊月,像是一首歌,传唱了几千年依然如新,那是发自每个华夏儿女内心的歌声。

  腊,是一种祭礼,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4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后来称为“腊祭”。因此,人们就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十二月称“腊”有三重含义:

  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三曰“腊者,逐疫迎春”。春天快要到了,人们在祭祀中以歌舞祭祀、燃烧火把等方式驱逐灾病,迎接新春的到来。

  进入腊月后,我国各地都相继进入最寒冷的季节。民谚云:“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正是言之其冷。这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农事上是“闲”了,但人们生活的节律并未因此而放慢,人们怀着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

  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中最为隆重的一节。而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在古人那里,进入腊月后就开始忙年,广义的过年是从腊月一直到元宵节,甚至二月二

  为了过好年,中国人要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做诸多准备。人们要忙着对保佑、赐福于他们的神祗、祖先有个交待;要对一年来的往来账目有个结算;要对亲戚、邻友、同僚给以节日的慰问,以使今后能更好地相处。对一年来的家庭事、个人事都要加以总结,以使在新的一年里,个人能更有进步,家业更加兴旺。

腊月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

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初八是腊八节,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腊八”是“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自周朝开始,皇宫也将祭灶列入祭典,在全国立下祭灶的规矩,成为固定的仪式了。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扫房以后,全家就要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马、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大江南北,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旧俗认为灶神上天(腊月二十三)后,天帝玉皇于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多数地方在这一天要赶制过年的面食蒸。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小除夕。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年三十儿。除夕是新旧交替的时刻,各行各业停了交易。都在自己家里打着如意算盘,企盼在新的一年中,碰上更好的运气。

  这天夜间的鞭炮声不绝于耳。早先宫廷在这之前就会放花炮,自腊月廿四日起至正月十七日止。每日放花炮,尤以腊月三十儿晚上最盛。除夕夜的活动也是千姿百态——贴挂千、摆设天地供桌、辞岁、守岁、迎岁……这种庆祝活动一个接一个。

  午夜一到,腊月就结束了,新的一年也随之开始了

(据“新国学新儒家”微信公众号、“古典书城”微信公众号)


END
END

主编:彭德忠

责编:折建中

投稿邮箱:zhejianzhong@163.com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