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机理

事业、调理咨询微信号:lzhch1983QQ:2939095681

今天我就给大家详细的讲一讲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病机理、常见的治疗误区、以及科学的治疗方法,希望对广大的腰突朋友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再重温一下椎间盘的生理结构:


我们看到下图,椎间盘是两节腰椎中间由纤维环包裹着髓核组成的一个垫子,它起到连接上下的两个椎体、缓冲压力、维持脊柱的生理曲度、保持脊柱高度等重要的生理作用。


椎间盘突出的两大基础病因:


①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纤维环包裹着髓核,髓核是含水量80%左右的半流质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等因素,髓核含水量降低,可能会引起腰间盘的退行性病变,椎间盘的失水会引起椎节失稳、松动,导致椎间盘受压严重,另外,纤维环的退变会造成其坚韧程度的降低,导致膨出甚至撕裂。


②职业因素:

 职业与腰椎间盘突(脱)出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长期需要坐着的工作,比如办公室白领或者车间工人、汽车司机,一直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以致在工作时候,椎间盘内压力是站立时的2倍到3倍,工作强度大的搬运工,工作时椎间盘内的压力可增加到30kPa/cm2以上,这个压力对于椎间盘会造成严重的损伤。

椎间盘突出症发作的的六大诱因:


在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致使髓核穿过纤维环进入椎管前方引发突出加剧,症状发作。这些诱发因素主要有以下六种:


(1)腹压增加:

临床上约有1/3的病例于发病前有明确的增加腹压的因素,诸如剧烈的咳嗽、喷嚏、屏气、用力排便动作等,即可使腹压升高而破坏椎节与椎管之间的平衡状态。


(2)腰姿不正:

无论是睡眠时还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当腰部处于屈曲位时,如突然加以旋转,则易诱发髓核突出。


(3)突然负重:

突然使腰部负荷增加,不仅有可能引起腰部扭伤,也易引起髓核突出。

(4)妊娠:

妊娠期间整个韧带系统处于松弛状态,后纵韧带松弛易于使椎间盘膨出。


(5)腰部外伤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


(6)受寒与受湿;

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也可能造成退变的椎间盘突出。


因此,患有椎间盘突出的朋友,一定要注意以上的诱发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的四种分类:


如上图所示,一般只有脱出游离型,才有可能必要做手术,膨出和突出绝大多数是可以用保守治疗的方法消除症状的。即便是游离型,也仅仅有20%左右的患者需要手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常见的错误认识


错误1、很多人认为疼痛是压迫神经引起的,其实不尽然。

大部分的疼痛酸麻是有压迫以后引起的无菌性炎症和水肿引起的。如果水肿和炎症消除,尽管压迫还存在,疼痛也会消失的。很多人做了微创后依然疼痛,是因为病灶的无菌性炎症没有消除掉,或者因为微创有增加了无菌性炎症的存在。


错误2、有人说椎间盘突出可以复位。

通过按摩推拿,甚至是手术,椎间盘突出都是不可能复位的。这是医学界的共识,不要轻信江湖游医的夸大宣传。椎间盘纤维环一旦破裂,是无法愈合的额,因为纤维环里边没有血液循环,也没有自愈的能力。


错误3、手术可以根治椎间盘突出。

目前常用的方式有常规开放手术、椎间盘镜微创手术、经皮穿刺的切吸术,这些方式各利弊,但是都存在很大的失败几率和复发率。据统计,30%以上的术后症状不会缓解。复发率也非常高。因为摘除了一节椎间盘后,这一节椎间盘应该承受的压力被分布到了附近的椎间盘,大大增加了其它椎间盘的突出可能性。


错误4、腰突可以彻底治好。

     这也是不现实的。在临床上,只要症状消失,基本可以说治好了。至于是否会复发,主要取决于生活方式。我们前面讲了几点,也说明目前并没有彻底治愈腰突的方法。


大家看了这四个错误的认识,以后在治疗起来就会有所选择,不必做无用功。我们的目的应该是消除症状,尽可能的减少复发的几率,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彻底治愈,因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彻底治愈的方法。我们今天探讨的就是如何消除症状,如何最大限度的减少复发。


解决椎间盘突出症状的三个要点:


要点1、消除无菌性炎症和水肿

只要消除掉病灶的炎症和水肿,绝大部分的患者可以完全消除症状。如果炎症消除的彻底,就不易复发。


要点2、增强腰部肌肉的韧性和强度

腰间盘突出患者绝大多数都是腰部肌肉和韧带松弛,就是中医讲的“筋不护骨”,想要最大限度的降低腰突症状复发的几率,就要增加肌肉韧带的强度,增加肌肉韧带对腰椎的包裹强度,从而增加腰椎的稳定性,减少错位,最大限度的预防复发。


要点3、增加椎间盘的营养供给,增加髓核的含水量

由于此病的发病根源就是髓核失水,所以增加椎间盘的营养供给,增加水分含量十分重要。这样可以控制椎间盘和纤维环的退变,增加腰椎间盘的弹性,控制突出的进展,降低复发几率。


如果有一个方法能够做到以上三点,就可以真正的有效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均根据民间及网络流传整理而成,仅供参考,请遵医嘱使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投稿信箱:2939095681@qq.com(欢迎您原创投稿)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购买秘方产品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