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为什么企业的培训对你没用?

作者/Agnes

 不想当厨师的医药工作者,不是好的化学家。联系微信:ye20477


培训,特别是医药销售的培训,是近年越来越流行的一种方式,用来缩短一个人的技能养成周期,让原本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过程,尽可能缩得最低。


培训归根结底是一种优化成本的行为。

 

但是,在很多企业里,培训的过程都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行为。

 

对于培训者,他们想要根据自身丰富的经验(培训者一般都是行业资深专家)总结成的规律,经过剔除自身个性因素处理后,凝练成一条条行业普适化公式,而这些,已经可以算得上是教科书上的内容了。

 


但有了这些还不够,培训者还需要根据受训者设计一套可行的传达方式,让知识能够有效的去碰撞受训者,从而能紧密结合。


这整个过程设计下来,就没培训者什么事了。


最多也是应对外部的环境变化,及时改进细节就可以了。


因此,培训这个过程的重难点,还是落实到了被培训者的身上。

 

听懂了不等于学会了



作为受训者,他们很多时候都会陷入一个假象:那就是听懂了其实不等于学会了。


举个例子,我们在接受培训的时候,讲者会告诉我们,在跟医生讲产品时应该以xxx的方式从yyy方面去解答,其中的原因是zzz。这个是知识。

 

在讲者的帮助下,我们很好的理解x、y和z之间关系,但是拿到真正地战场上后,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我们要在面对不确定地环境下,快速理出这一套逻辑,并且马上运用,而这个就是能力

 

能力是知识产生的一个过程。

 

知识只是经由处理过的信息,它对于我们的日常工作是一种参考,这些信息只能用于指导做事,而并不能确保我们把事情做好。

 

但是很多时候,知识和能力都被弄混了。

 


那么,从知识到自己的技能,需要一个怎样的过程呢?

 

实践,似乎只有这么一个答案,而且,几乎所有的人都这样说。

 

既然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那么培训的初衷就或多或少地违背了。

 

“演绎”代替“实践”



那有没有一个办法能在实践少的前提下,去锻炼自己的能力呢?

 

笔者在这里提一个方法,那就是演绎。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体会。

 


我们对晚上做的一个梦印象非常深刻,甚至能描述很多梦里的细节,但是平时我们去想象或描绘一个场景时,基本在这个过程结束后也就忘记了,根本没有办法去回溯。

 

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意识,去把我们所了解到的知识描绘成一个故事框架,深深地烙在脑海中,从而能够让我们更好地去运用它。


具体操作是:


首先,在脑海中制定一个大的实战框架,从目标的起始到完成需要哪几步,必要的时候可以写在纸上。


分解完整个主线条后,确定每一步操作及其背后的意义,然后从每一小步出发将其分解成最简单的可操作单元。

 

分析每个操作单元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可行的解决办法,并且评估其未解决时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最后review整个过程,看看自己在哪个环节会花费最多时间,该如何改进它。


我们拿一个最基本的产品推广举例:

 

整个环节从我们接到指标开始,到院方成功处方结束。


过程是拿到产品——分析产品知识——提炼可推广优势和信息——实际拜访——打动客户——产品上量——客户维护。


而对于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我们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小目标,拿产品知识来说:过程有,产品知识方向的确立,到搜索渠道建立,到资料的获取和整理,到最终到手的资料。

 

每一步都可以细化,都可以预知到其运作的可能性。

 

我们做这个演绎过程,不是为了去证实什么方式好用,而是为了强化知识转变成能力的一个过程,在有限的实践经历下,将培训接收到的东西尽可能最快转化成自己能够拥有的东西。

 


并且,该演绎过程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占用工作时间,因为这个演绎的结果不重要,我们可以利用任何碎片化实践来梳理这个过程,要的是中间流程,来强化我们的知识接收程度。

 

小结



对于很多培训,我们都是一听就懂,一考都能过,一做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很多时候,我们承担不起在实际操作里失败的后果(虽然很多企业都说给员工试错的机会,但实际情况大家都清楚)。

 

在实践很少的情况下,掌握能力的过程缺乏了运用——反馈这个环节,效率会大打折扣。


那我们不妨试试这个演绎的过程,最大限度地刺激自己的大脑皮层,在训练的过程中,尝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来帮助自己更快速的锤炼能力框架,从而更好的面对新时代的到来。


@思齐俱乐部—医药经理人自己的俱乐部

市场、销售、医学、SFE、培训......

更多阅读

医药培训师,当心AI抢了你的饭碗!



sfe 培训 HR必点,戳下方图片!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