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于医药行业,擅长培训咨询
我们一直关注您的感受
前天人民日报这则新闻《含泪送别!8毛钱治好高烧的“不打针爷爷”,这才是医者仁心》在票圈刷了屏。
讲真,看到这个题目我不由得精神一振——这个题目取得好啊!短短20字的标题,能出现如此多的表述漏洞与逻辑错误,也真是不多见。
一.8毛钱治好高烧:
首先,高烧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个诊断。严格的说,它叫做“高热”。人体的正常温度是36度-37度,高热39.1~41℃,引起发热的原因,太多了。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风湿热,狼疮,血清热……需要治疗的是疾病,而非症状。换句话说,我骨折了,很疼,你给我一针麻药,我不疼了。这是一个“8毛钱治好疼痛”的故事。但这并不代表我好了。
而对应的故事,就更有趣了:
“几年前,一对年轻夫妇,匆忙找到胡皓夫,孩子高烧,什么药都不见效,胡皓夫仔细看了病情之后,开出了药方,当孩子家长花八毛钱买了药时,已经开始计划带孩子寻医问药,可他们没想到,孩子用药时间不久,体温竟然渐渐退了下去。”
原谅我说,这个故事带着极强的模糊性与孤证色彩。
孩子得的什么病?没交代。孩子看了哪些医院哪些科室?没交代。之前的医生给出了怎样的治疗?没交代。胡医生开的什么药?没交代。体温由多少降至多少?没交代。体温降至正常后,病情有没有反复?没交代。
这就好像小时候常常听家里老人说:哎呀你看你邻居家张大娘家的孩子,肚子疼了好几天了,医院都看不好啊,请了邻村的李大仙,给了碗神水喝了就好了。
您作为国内权威媒体,作为一流记者编辑,写出这样的乡下大娘口口相传的故事,您还真是接地气啊!讲真,我是很怀疑这则故事真实性的。我思考再三,八毛钱能退热的药,大概只有扑热息痛了。
二.“不打针爷爷”:
首先,这个对应的故事真是很值得回味的,“2018年,老人88岁。自1989年之后,老人就很少给患者打针了”。1989年时,老人已经60岁了。极有可能作为退休后返聘医生,主要负责门诊工作。而门诊能处理的患者,一般较为轻微,病情严重的,收住院后由病房医生负责处理。人民日报的记者巧妙的隐藏了这一部分患者,呈现给观众的就是:你看,这位老专家,他可以不打针就给患者治好病。
其次,吃药,一定比打针好吗?
这个问题,你问多高明的医学专家,他都不敢给你一个确切的答复,他会告诉你,选择打针还是吃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一概而论。
比如,就具体药物而言:速尿静脉注射过快则可能导致耳聋,口服就不会。青霉素V口服会因为有食物影响吸收导致疗效差,注射就不会。比如,就具体疾病而言:败血症,脓毒血症,你不仅要输液,还要紧急输液,在培养结果未之前就要紧急经验用药。
而人民日报,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在口服用药还是静脉用药这个问题上,早在几年前就在大放厥词。2014年1月9日,人民日报微博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援引卫计委的公告说:
【紧急扩散:过度医疗太严重 用药请记住一句话!】公众用药知识普遍匮乏。央视调查发现,在北京某医院,输液大厅早上就座无虚席,有人感冒输液,有人换季也输液…其实小病输液,有害无利!记住一句话:能不用药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能”的度量在哪里?“小病”小在哪里?“感冒”能否排除肺炎心肌炎?
你没讲清,你也讲不清,但你却给群众灌输了这么一则信息:吃药比打针好,打针比输液好。缺乏理论知识基础的群众完全可以凭借人民日报的权威去质疑医生作出的输液的决定。人民日报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这种丝毫不尊重专业的做法,不仅对医疗环境毫无助益,反而促生了群众对于医生的质疑,其直接结果就是制造矛盾,割裂医患信任。
15世纪发明注射器之前,所有的医生都是不打针的。皮下注射器的出现是现代医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正是由于皮下注射器的出现,疫苗接种才成为可能,正是由于静脉注射器的出现,药物浓度才能迅速获得提升以更有效的对抗病菌,正是因为输液技术的存在,药物才能避开肠胃吸收的阻碍作用,避开肝脏首关消除的作用,达到几乎100%的生物利用度。
我重申一遍:注射器的出现是医学进步的表现,这一点毋庸置疑。
而人民日报毫无专业知识指点江山的样子,不但愚蠢,甚为可恨!
三:这才是医者仁心
重点就在这个“才”字上。
“有位老专家能八毛钱治好高烧。”——这才是医者仁心:为什么你们不能,为什么找你们看个感冒都要花二三百?你们有没有医者之心?
“有位老专家能不给患者打针”——这才是医者仁心:为什么你们不能,为什么你们要让我们花那么多钱住院输液?你们有没有医者之心?
胡医生从医50年,我相信感人事迹不胜枚举,而人民日报偏偏挑了个没头没脑的故事,掐头去尾移花接木迎合自己好无专业依据的歪曲理论;最后再拿医德的帽子狠狠的扣你。真是高明!
人民日报无疑是高明的,他深谙找到矛盾点,制造对立,煽动情绪乃媒体吸睛的不二法门。
灰色的真相没有吸引力,二分黑白的对立却极具煽动性——所以,谣言,总是比真相更吸引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客观中立总是显得冷漠而疏远,“设身处地”的选择一个立场,完全的发出某个立场的期待却总能引起共鸣——所以,情绪,总是比道理更能打动人。
现如今的医疗环境,令老百姓不满的是什么?看病难看病贵。他们期待的是什么?看病便宜。
好,那就按照你的期待,塑造一个“完美医生”给你:他不但可以八毛钱治好高烧,他还可以不打针,他还80多岁的带病坚持工作,关键是,他一个月只拿6000多的薪水,在朋友里,他是最穷的。
所以,他完美了。他尽心竭力提供廉价医疗,他还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个形象迎合了群众的期待,引发的群众的共鸣,短短时间,阅读量破十万,点赞破四万。
而这个人民日报刻画出来的,有悖专业知识虚假形象,不但将胡医生强迫性的推向神台,又在一句看似轻描淡写的“这才是医者仁心”的标题下,将全国的70万的医生设立了道德绞刑架。
人们对于胡医生的敬重,势必引发对现如今医疗环境的不满,错误的专业宣传,势必引发患者就医时对医生专业判断的质疑,这些媒体是否考虑过?
看似在赞扬,其实在抹黑,看似在哀悼,其实在消费,其心可诛!
最后,很想跟人民日报讲几句话。
这些年,《乌合之众》这本书很火,我也看了。几乎看过这本书的人,都认可书中的一个观点,就是:群众无观点。
群众确实无观点,群众确实是被裹挟着前进的,群众无观点是因为他们不可能获得全备的专业知识,不可能在每篇报道中分析其合理与不合理之处。群众无观点更是因为,他们对于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有着朴素的信任:报纸上怎么会说谎?
所以,媒体人,你要有节操!!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我想双城记开篇这句话,用来形容今天的网络时代是再合适不过的。现如今的网络环境給了人们以最大的自由,传统媒体,自媒体,甚至个人,都拥有自由发声的权利。
然而网络赋予人们话语权,却并没有赋予话语权拥有者忠于事实的操守,也没有赋予读者分辨是非的睿智。话语权本身作为一种权利的象征,同时又与利益相联系时,网络舆论的珠玉掺杂,片面与虚无便不可避免的出现。
中国的新闻媒体行业日趋市场化,自媒体不断崛起与传统媒体之间抗衡角逐。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你是否还记得作为一个媒体人”客观,公正,平衡“的职业道德要求,还是你早已忘却初心,本着“得流量者得天下”的王牌准则,报道内容流于“低俗,煽情”,甚至不惜以“愚民”的方式博眼球,赚取流量?
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谣言比真相更受欢迎更受追捧的今天,你否能保留一点文化自信,与群众的情绪保持距离,尽量客观全面的展现事实,哪怕是群众不喜欢的事实。而不是迎合大众心里,扭曲为直,甚至刻意制造对立,煽动情绪?
我还是愿意相信,相信人民日报作为国内权威媒体,不会为了流量,为了利益,节操碎尽,不顾廉耻。相信人民日报作为新闻人,有着对专业的敬畏,不会不懂装懂给群众以错误的诱导。相信人民日报会作为一股正义的力量,在现如今这个真假掺杂的舆论环境下,荡浊涤清,给群众已正确的引导。
希望人民日报,不孚众望。
进入代表讨论群→请加小助理微信号:xue21606
浏览往期销售老兵或者管理类课程PPT请猛戳 平台学习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