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有大约50%的老年人入睡困难,与在加拿大调查到的比例类似。而在法国,这个比例达到了惊人的70%,意大利老人的比例稍低,但也有44%的老人存在入睡困难。
我国大约38%的成年人患失眠症,老年人又占这一群体的半数以上。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缺乏睡眠,多梦易醒,醒后不易再睡,伴有对睡眠的焦虑和担心,身体不适。各种类型的精神问题都与睡眠障碍有关,并且与焦虑症有非常明确的联系。
一项基于DSM-IV-TR的标准化访谈、样本来自卫生专业人员的家中的2,759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研究展示了哪些睡眠问题对老年人出现焦虑或情绪障碍有最大的影响。
表1给出的统计数据是老年患者存在焦虑或情绪障碍与各因素的相关性。
表2展示了哪些睡眠问题对老年人出现焦虑或情绪障碍有最大的影响。
(一)最初的失眠体验是失眠症形成的关键:最初常是由于某些生活事件引起情绪上的焦虑和抑郁,包括人际冲突,信任危机,缺乏社会支持,不适宜的防御手段等,这些负性情绪引起患者在上床后感到难以入睡时,常常想到不足的睡眠对健康工作和人际关系不利,结果常导致入睡前紧张,睡眠潜伏期延长,睡眠质量下降,这种体验又导致以后的睡眠周期的完成障碍,这就是说,人们对事物的首次体验,常影响以后对同类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二)人格特征:初次出现失眠症状引起患者的应激反应,在演变成失眠症的过程中,其人格弱点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人格特征倾向抑郁、神经衰弱、癔症对外界压力是内化,而不是外倾或发泄,失眠可能是一个内化心理冲突的结果,这些未解决的内化心理冲突导致情绪唤醒,依次在睡眠期间生理活动加强,失眠随着慢性情绪加强而发生。中老年患者多表现为失望和无助,精神运动迟滞,这些人格特征既是失眠症的一个诱因,又是经历长期失眠痛苦后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认知行为模式。
(三)失眠症患者的认知特征:对睡眠的过分关注,强求睡眠时间的刻板化,甚至认为睡的越多越好,失眠过后即使睡不着,仍卧床休息。睡眠感缺乏又称为相对睡眠感觉剥夺,对已经过去的睡眠做出不正确的判断和错误体验,为了证实自己睡眠不足,常过分关注自己的睡眠情况,对不足的睡眠极易引起情绪上的焦虑不安,再度影响睡眠,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入睡前对睡眠的认知态度直接影响睡眠的质量。
(四)焦虑对失眠症的生理心理影响:他们抱怨失眠而导致一系列心理和躯体的不适应状,情绪焦虑能引起人体代谢活动增加,这种生理、生化活动加强,影响了人的睡眠,尤其老年人心理防御能力减弱,对突发的心理应激应对能力下降,是导致老年人失眠症多发的重要原因。
总之,失眼症不单单是一个睡眠生理紊乱,同时还是一个心理紊乱的过程,服用镇静安眠药物,能使失眠症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并未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纠正,因此反而长期会形成心理依赖,所以失眠症患者还应考虑对焦虑等情绪障碍进行诊断与治疗。
更多资讯,请联络科瑞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
联系电话:028-8555 0890
转载声明:本文转载自「焦虑解码」,搜索「AnxietyDecode」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