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现代信息之花盛开在影像中心

编者按:为了丰富医院文化底蕴,筑牢发展根基,明确前进初心,医院今年开展科室巡礼系列活动,第二期让我们共同走进影像中心。这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于一体的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创新型影像中心,通过此次巡礼,让你感受这个科室的创建、发展、蜕变、传承与担当。接下来,希望更多科室积极提供宣传线索与宣传统战部联系。


有一种奉献,无私执着,震撼人心;有一种付出,无怨无悔,砥砺未来。它缘起于悬壶济世情怀,它用仁心仁术守护生命,它以博学博爱造福百姓。

它就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影像中心。从建院初期机房、设备简陋的放射科到如今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于一体的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创新型影像中心。科室历经60年风风雨雨,沐浴改革春风,阔步新时代,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进程中,砥砺前行,不断开拓创新,谱写着一篇篇感人肺腑的精彩华章。


   萌芽:艰苦创业艰辛筑梦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50年代末,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初建,条件简陋,资金短缺,专业人才匮乏,为了满足临床需要,放射科应运而生,限于当时医院和放射科学科发展的条件限制,放射防护较差,小黑屋透视,面对患者按压胃肠钡餐造影等很多检查,医生都要直接暴露在X射线下,对医生伤害较大。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放射科老一辈专家不计个人得失,艰苦奋斗,带动学科不断发展壮大。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现任影像中心科主任李传富教授怀揣治病救人的崇高理想刚来到医院放射科上班,有一次在给患者做胃肠钡餐造影检查时,直接暴露在X射线下,由于他对射线比较敏感,加上较长时间的接触射线,导致他当时出现急性放射反应,脸色苍白,头晕,恶心,呕吐不止。医院领导得知此事后,迅速将他调离到超声科,几年后,由于医院发展需要筹建CTMRI中心,李传富出于对影像专业的热爱,承担起了CTMRI中心的工作。历史的车轮进入了新世纪,医院已初具规模,影像学科发展也日新月异,2000年,医院为了更好地发挥影像学科在临床中的重要作用,决定将放射科和CTMRI中心合并成立影像中心,至此,如今的影像中心诞生了,同时,包括影像中心几代人对影像事业的热爱成为如今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创新型影像中心及该科参与推动设立的安徽省影联网等各项工作的动力之源。

影像中心1.5T磁共振和早期的东芝4排螺旋CT



   奋进凝心聚力不忘初心

   影像中心成立初期,由于科室成员来自原来的放射科和CT、MRI中心,双方人员对对方检查和诊断均不适应,全科人员齐心协力,不断加强学习,尽快融入新的工作岗位。影像设备、工作环境较前大为改善,新设备考验大家尽快熟练性能操作,并不断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0世纪初,微创介入治疗逐步兴起,科室老主任徐经生带头学习开展,由于当时医院还没有专门介入使用的DSA机器,只能在胃肠机上进行介入治疗,由于胃肠机辐射大,介入治疗医生需要穿着重达好几十斤的厚重防护铅衣,每台手术下来,医生的衣服都是湿透的,而他们脸上总是露出手术顺利的微笑。2003年,非典席卷全国,影像中心的医务人员个个主动请缨,加入抗击非典大部队,确保医院就诊秩序和保护人民健康。2008年,四川省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震后伤员救治任务艰巨,影像中心陈大庆医生主动要求前往地震灾区服务当地受灾群众。影像中心全体员工,凝心聚力,不忘“一切为了病人”的初心,时刻准备着;也就是这一份初心,该科室现在参与推动建立能开展远程会诊的影联网,让边远、县乡患者影像资料能让省级专家看到,优质医疗资源惠及县乡百姓背后是不忘“为了谁”的初心。

   

支部开展重温入党誓词


   蜕变风雨兼程追云逐梦

影像中心成立后,全科人员承担起了全院所有影像检查和诊断工作,原放射科人员缺乏CT和MRI工作经验,CT、MRI人员缺乏普放经验,科室狠抓业务学习,坚持每周一次业务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坚持每天集体读片制度和疑难病例讨论制度,集思广益,共同进步,促进科室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练就“火眼金睛”。科室的集思广益、博采众家之长的集体学习研讨机制也为科室不断壮大、为后来医院医联体建设、信息化建设打下伏笔。

影像检查是通过对各种检查图像的征象综合分析得出诊断结果,有些情况下,不同疾病可以表现出相同或相似的影像征象,而同一种疾病在不同患者不同疾病时期也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影像征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影像科医生经常会出现诊断“模棱两可”和“什么什么可能,什么什么不排除”等不太确定的结果。疑难病例讨论和读片充分利用全科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发挥个人专业特长,“明察秋毫”,不错过每一个细节征象,密切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等相关资料,为患者提供尽可能准确的诊断结果,为临床进一步诊疗提供有力支持。

2005年影像中心全体合影


目前,中心拥有技术、诊断、护理、登记人员39人,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15人,预约登记人员3人;其中博士后1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11人。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影像科医生来说,最重要的莫过于影像检查的图像质量,只有先进的设备,优秀的图像质量,才能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影像中心自成立以来,不断更新和完善各类影像检查设备,目前科室设备先进、配备齐全,拥有美国GE公司3.0T高档超导MRI1台、德国SIEMENS公司1.5T超导MRI1台、SIEMENS 64128层螺旋CT1台、16排螺旋CT1台、SIEMENS数字胃肠机1台、GE 高档双平板DR2台、Kodak DR1台、Toshiba DR 1台、GE乳腺钼靶机1台、锐珂CR 1台、GE口腔曲面断层机1台、意大利L´ACN集团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1台、Toshiba 移动CR床边X光机2台、迈瑞移动DR 1台、英国Magstim公司生产的RAPID2型重复经颅磁刺激仪1台等多种大型医疗设备。科室在注重业务水平提高的同时,始终重视数字化建设,自1997年开始在全省最早使用自主研发的PACS系统,通过20余年的不断实践和完善,现已全面实现影像图像的数字化和无胶片化管理与储存,该系统也被国内多家单位引进使用。

影像中心成立伊始,与国内和省内兄弟单位影像科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虽然中心很快就已能适应和满足临床医疗工作需要,然而学科的发展和影响更需要做科研。作为领头人的李传富率先开展科研工作,先后开展了计算机和影像交叉学科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和影响力,但由于研究领域涉及交叉学科,科室同道难以参与。科室队伍的壮大需要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李传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有一次,他在参加学术交流中,了解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他觉得影像中心无论在硬件还是在软件上,都完全可以开展相关研究,但究竟研究什么的功能磁共振成像呢?他想到了医院的实际情况并充分调研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终于寻找到了突破口,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中医特色诊疗技术-针灸。2008年李传富带领科室人员和研究生开始针刺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从正常生理状态到病理状态(周围性面瘫),从足三里穴、太渊穴、神门穴、后溪穴到合谷穴,10年来,开展了大量的针刺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承担了国家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委高校重大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SCI论文12篇,培养了一批批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形成了以针刺机制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的特色,在该领域已达到国内外一流水平,相关研究也得到了同行的充分认可。

中心为了进一步促进科研工作,于2005年成立了数字化影像技术实验室,2008年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验收,2009年正式获批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三级),近年来,为了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先后引进了3.0T高档超导MRI机、经颅磁刺激仪、实时fMRI系统、视听刺激系统等先进设备,进一步充实了实验室的硬件建设,为进一步扩展实验室发展提供了基础硬件保证;实验室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目前有专职技术人员4人、兼职8人、指导老师5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5人;博士后1人,博士2人(其中在读1人),硕士11人,本科3人。注重培养后备力量,充实和引进了年轻骨干人员。此外,实验室近年来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兄弟单位或部门合作,先后与韩国庆熙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单位或部门合作,横向开展了一系列科研项目。近年来,实验室研究方向包括针刺脑功能成像技术、中医临床信息化技术、医学图像处理与分析技术等,并形成了以针刺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为研究特色,在针刺脑功能成像方法学等研究上处于国内前沿。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和建设,实验室已经建成为研究方向明确、研究特色鲜明的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医学实验室,实验室成员不断参加国际或国内学术交流,发表学术论文,为提高研究水平、开发新技术、拓展新的合作领域、进而提升医院的整体实力和知名度,以及加速中医药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韩国庆熙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合作研讨


   传承:牢记使命薪火相传

科室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秉持“患者安全第一、保证检查质量”的宗旨,牢记使命,把“检查满意、诊断放心”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科室服务更加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更深入民心。

人才是科室的未来,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建科以来,科室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人才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多年来,影像中心在老一辈专家的言传身教下,始终重视教学和“传帮带”。老师带学生,到后来就是老人带新人,代代传承,薪火相传。传承正是中医薪火相传的精髓,师徒传授也是中医几千年发展壮大的根本,也是这种传承,让后来的影像中心为探索提高医疗效率、实现医疗资源公平化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有团队化人才支撑。

 不少老专家退休了甚至一些退休多年了仍然奉献在临床、教学一线。他们良好的医德、师德修养,不惧艰难、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敬业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在一代代的传承接力中,推动和引领着代代影像中心人为了人民的健康和医院的事业而不懈追求。影像中心的教学质量在省中医院范围内是有口皆碑的,李传富主任是全省优秀教师,王辉老师的口碑在医院里更是爆棚,凡是来过影像中心学习和轮转的学生都知道,王辉老师总是给学生认真仔细的分析每一个病例,从疾病的影像表现、病理特征到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面面俱到,深受学生爱戴。在医院举办的教学竞赛中,影像中心总是表现不俗,屡屡获得医院教学竞赛一等奖,代表医院参加大学教师竞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徐春生和卢琦两位老师还先后获得了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坛新秀的光荣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影像中心老一辈专家不辞辛劳的手把手教出来、传承下来的结果。

   

   担当远程会诊惠民共享

坚持惠民共享,强化以病人为中心和社会公益性,充分调动全院医护员工的积极性,让医院和中医药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和医护员工。学校党委委员、医院党委书记侯勇在宣讲十九大精神时说。随着医院影像学科的不断发展壮大,在省内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有效提升了医疗影像服务基层医疗的能力。

咱涡阳县中医院检查的结果跟南京的专家说的一模一样,有了省中医院专家的现场指导和远程会诊,我妈的病以后再也不用去南京大医院复查了。涡阳县闸北韩女士激动的说,韩女士母亲去年检查发现了肺癌,在南京做了手术,术后一直往返奔波南京复查,此次听说涡阳县中医院有省城专家指导,特意来涡阳县中医院影像科复查CT,检查结果令韩女士和家人非常满意,检查结束后,她还高兴地说这样复查还省了不少钱。涡阳县中医院院长吴东昆介绍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涡阳县中医院医疗联合体远程影像会诊系统早在2015年开通,远程影像会诊工作是全省首家,涡阳县中医院影像中心检查的图像利用PACS传输至影联网会诊平台,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省中医院专家在会诊平台上就能实时调取图像,发出会诊诊断报告。目前该会诊中心已与涡阳县店集卫生院、高公卫生院、涡南中心卫生院等部分乡镇卫生院正式建立了远程影像会诊工作站,实现了省、县、乡镇(卫生院)三级医疗机构影像会诊。

“在省中医院影像科的大力支持下,金寨县中医医院影像科在2017年取得好成绩,检查人次较2016年增长了70.6%,科室业务收入增长了82.4%,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也达到了90%以上。”金寨县中医医院影像科主任卫才永在2018年新年伊始激动的向省中医院影像中心副主任徐春生介绍说。“金寨县中医医院影像科也是我们的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单位,目前,省中医院影像远程会诊中心已联接全省近40家医疗机构,每天完成近50例影像远程会诊工作”省中医院影像中心主任李传富介绍道。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分级诊疗不断推进,省中医院影像中心自2016年创建三级影像诊疗系统,建立医学影像远程会诊中心,省级名医及专家团队对成员单位进行远程会诊指导,满足基层疑难病患者就医需要,对基层医疗技术进行现场直接和远程网络指导,用信息化、现代化手段提升基层中医医院影像服务能力,并解决部分基层医院影像执业资质问题。影像中心先后与涡阳县中医院、金寨县中医院、利辛县中医院、庐江县中医院等建立了影像专科医联体,通过派驻专家亲临现场指导和网络远程会诊相结合,指导开展新项目新技术,医联体合作单位影像技术和诊断水平不断提高,专科医联体打造“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影像远程会诊医联体建设模式,目前已完成影像远程会诊16435例,实现了互联网+医疗的新型服务模式。2018年初,在安徽省卫计委和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倡导下,由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牵头、联合全省5家三甲中医医院成立了安徽省中医医院影像专科医联体,进一步强化了全省中医医院影联体建设。远程影像会诊系统的开通对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疑难病症诊断水平,降低病人就医成本,缓解群众看病难等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影像中心专家会诊团队

驻足回望,影像中心变化翻天覆地,而不变的是“仁心仁术、博学博爱”的悬壶济世情怀。中国梦,健康梦。影像中心将在十九大精神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以铿锵有力的步伐,踏上新征程,昂首迈向充满希望、更加美好的新时代!

 (影像中心 徐春生/文图)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