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吴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之说。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端午节习俗众多,受大家所熟知的有吃粽子、赛龙舟、挂香囊、悬艾叶、喝雄黄等等。端午习俗中又蕴含着怎样的中医养生智慧呢,今天安徽省中医院干部脾胃病科的陈一舟医生将为大家讲解端午习俗中所蕴含的中医小知识。
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阴历5月在古代地支计数称“午月”,午属火,气候最是炎热,且此时雨水较多,故南方多是气候湿热,天气炎热,身体表面血流增加,肠胃血供减少,脾胃功能逐渐下降,人容易苦夏消瘦。吃糯米正好能够改善这一问题。且不说其中的配料,仅就清香的叶子和柔软的糯米,就足以让人食欲大开。对于那些胃酸少消化能力差,传统称为“胃寒”的人来说,糯米是非常好的食品。如果因为贪吃螃蟹大虾之类胃里发凉,赶紧吃一个热粽子,或者喝碗热糯米粥,马上就会舒服不少。但不能贪多,糯米黏腻,食多不易消化,反而适得其反。就像板栗食少则健脾补肾,食多则容易消化不良;粽子中一般含有红枣,红枣能补益脾胃和补中益气。所以对於脾胃虚弱和肠胃不佳的人士,如消化不良、经常吐泻或便秘人士都有好处,多吃红枣能改善肠胃功能。此外,红枣又能补气血,对於中气不足及气血亏损人士特别有帮助,能减少平日气促气喘的情况,又能针对肌肉无力等症状,增加体力。但红枣黏腻,每日不宜多食,特别对舌苔厚腻的脾胃虚弱的患者更是忌多食;包粽子的叶子,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如: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作为食品包装,其具备天然和无污染的特性,因此,被当今营养学家称之为“天然绿色食品”。另外叶子不仅带来清香,还能提供多酚类物质和钾元素,蒸制时渗入米内,有利于提高人体的抗热机能。近年来研究证明,粽叶(箬竹叶)的提取物还具有抗癌作用。
吃粽子要注意,少吃粽子可以起到养胃清火的作用,多吃碍胃伤脾。
端午挂香囊: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香包以药物之味,经口鼻吸入,使经脉大通,祛邪扶正,以达到祛病强身之功效。况艾叶、熏草都挥发一种奇异的香味,而蛇虫闻之远遁,既减少了传染源,又可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主要成分是硫化砷,雄黄加热经氧化会转变为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剧毒的砒霜;古代人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雄黄酒在古代主要是消毒药剂,经常将它喷洒在床下、墙角等阴暗地方,避免虫毒危害。民间认为五月又叫“五毒月”,是五毒(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所以有引用雄黄酒的习俗;但随着现代城市化的进程,这些毒物在现实中遇见的可能性越来越少,故现在雄黄酒不建议内服,更不建议温服。可以外用涂抹,有杀虫敛疮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