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走近台湾,感受原味的宝岛民俗传统文化!

台湾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省份之一,据截至19988月的统计,已达2181万多人,加金门、马祖的人口,总数为2186万多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约为7.31‰。平均每平方公里586.83人。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万人......

台湾同胞绝大部分为汉族。约占全省人口的98%1946年以前,他们中的80%左右祖籍福建,其中以漳(州)、泉(州)人为最多;约20%祖籍广东,以梅(县)、潮(州)人为最多。故全省通行闽南话。1949年前后自大陆去台湾的人则各省都有。少数民族占人口的2%,约40万人左右。

台湾原住民分为平埔族和高山族。平埔族又分为蛤仔难、凯达格兰、道卡斯、拍则海、巴拔埔拉、巴布萨、洪雅、西拉雅等八族。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平原及沿海。明清时代的大陆汉族移居台湾,多居于西部平原和东、北、南部沿海平地,与平埔族杂居。平埔族已与汉族融合,生活与文化都接近汉族。据统计:平埔族1943年有62119人,80年代有约10万人。

台湾的少数民族同胞因受历代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其经济、文化的发展,长期受到阻滞。迄今有些地区的高山族同胞仍过着半耕半猎的生活。高山族同胞勤劳、豪放,能歌善舞。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杵舞”,音节铿锵,优美动人。

台湾居民信奉宗教相当普遍,其中佛教、道教的信徒最多,约占全省人口的1/3。天主教、基督教居次,约占全省人口的3%。另外还有部分居民信奉回教、天理教、轩辕教、大同教、理教等。在民间还有白莲教、救世教、一贯道、真空教等各类会道门组织的活动。高山族中还保留一些原始宗教。全省各类教堂和寺庙甚多,平均每4.5平方公里就有1座.....

台湾的普通话很普及,它不仅是官方语言,在社会上也成为通用语言。但在民间,广泛应用的是“福佬话”即台湾的闽南话。早期的大陆移民主要来自闽南,特别是漳州和泉州。他们在台湾杂居之后,泉州音与漳州音逐渐形成一种“不漳不泉”的闽南话,即福佬话。它吸收了高山族语言和日本语的一些语汇及语法,因而福佬话已与福建的闽南话有些不同。

客家移民来自广东省的三个地区,客家话也有三种语群,即“四县”(属于旧嘉应州的兴宁、五华、平远、蕉岭等四县使用的客家话)。“饶平”(属于旧潮州府的饶平一带使用的客家话)。

高山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民族文字。有些民族有相似的基本语汇,但互不相通。他们的语言属于南岛语系,又称印度尼西亚语系。可分为三大语团,即

1)泰雅语团:包括泰雅语、赛德克语。

2)曹语团:包括曹语、卡那布语。

3)排湾语团:包括排湾语、鲁凯语、卑南语、阿美语、布农语、赛夏语、雅美语。


南管戏与南管乐广义的“南管”指中国南方语系的音乐。但在今天台湾所保存的南管戏,即专指闽南语系中最古老的戏种——“梨园戏”。主要流行于泉州、厦门一带,后来传到台湾及闽南华侨较多的南洋各地,有近500年的历史。角色分为生、旦、净、末、丑、贴、外七行,故又称为七子班,或七色、七脚戏。由成人扮演者叫做大梨园,童伶扮演者叫做小梨园。基本曲调为南管音乐,宛转悠扬,曲牌名称也多与南北曲相同,因此被认定是宋、元南戏的遗音。伴奏所用乐器,可分弦、管及打击乐三部分。

北管戏与北管乐是指中国北方语系的戏剧,又称“子弟戏”(因多为农村子弟的业余戏团而得名),也称“乱弹戏”(来自乾隆时的“花部”腔调)。其唱腔基本上是“板腔体”,唱词多采七字或十字句型,但有新旧两派之分:“福禄”(或福路)为旧派,保存了梆子腔的系统,主奏乐器为壳仔弦(椰胡)。“西皮”为新派,为皮黄腔系统,主奏乐器为吊鬼子(京胡)。

山地民歌从民间音乐学的角度来看台湾山胞的民歌,是一大宝库,不但在人类歌唱的历史上,提供了具体的例证,而且还发展出令人惊异的复声或和声合唱技巧。

皮影戏的产生约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于台湾流传也有两百年,发祥地为高雄县,盛行于清初,俗称“皮猴戏”。演出时间多为夜晚,舞台高约丈余,前台张挂白布为幕,后置灯光,把皮影投射在布幕上。皮雕人像高约一尺到一尺半左右,是用兽皮揉成半透明状,再雕刻人形、上色,涂上桐油,以增加其透明度,然后磨平而成。头部可调换、影人精雕细琢,人像本身就是一种工艺品。剧团的组成很精干,有主演、助演、歌唱者各一人,乐师约4人。

布袋戏也称掌中戏,同样是从福建传入。由主演者舞弄木偶,作戏剧化表演、舞台如一佛龛,称为“彩楼”,为了装运上的方便可以分解。传统式的舞台,高约5尺,深约1尺,戏偶则高约1尺,观赏范围大概为台前的20尺之内。后来,又进行了改革,木偶比传统布袋戏木偶大了三倍。据传,布袋戏有3个派别:

1)南管调——泉州移民传授,重文戏,高雅。

2)北管调——漳州移民传授,重武戏,神奇。

3)潮调——潮州移民传授,唱腔高扬,戏路与南管相同。

悬丝傀儡戏据说产生于西汉,到了宋代,技艺发展到高峰,影响所及还扩大到后代在舞台上由人所扮演的戏剧,其举手投足,不无关系。此剧种传到台湾后,分为两派

1)北派以宜兰为中心,很少越过新竹以南。演出时间多为神庙落成、开庄祭土、七月普渡、或在灾祸发生之后的敬天谢神。

2)南派以台南为中心,很少越过嘉义以北。演出时间,除农历正月初九的“天公生”及民间的结婚或酬神外,很少是为娱乐而表演。木偶长约一尺七寸。一个完整的戏班,应备有72个头,36个身子,代表72地煞,36天罡,寓包含宇宙所有精灵之意。有4个戏箱,两个装木偶,两个装乐器及工具,空箱可权充坐椅。“前舞台”占四分之一,是表演区,“后舞台”为工作区。演出人员也分前后场,前场至少要有23人,负责搬演。演员皆为家庭成员。最重要的仪式,是主持“出煞”;后场主要的任务是配乐,约45人,大多非家庭成员。这种戏禁忌颇多,充满神秘色彩。

宋江阵原为国术的团体表演,配以锣鼓伴奏,后来因地方治安情况不好,乡镇多有自卫组织,地方土绅乃延师训练子,配以108人,一喻36天罡与72地煞。现在已缩小至36人为一团,在迎神赛会上表演。

台湾的工艺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其特性为:

1)以实用为目标,在纯朴中表现了美。

2)或为无名工匠之作,当时不被认定为专门的学问,但却是丰富经验与精巧技术的产物。

3)造形单纯,但不单调。

4)是手工艺品,但同一项目的产量并不少。

5)能反映自然环境与时代背景。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俗称“开正”,乃岁首之日。古代相传,以12种动物配合60甲子纪年,开正为亥终子初时分,家主陈列香案贡品,参拜天地及祭祖,开启正门,俗称“开财门”,燃放爆竹,意为除旧布新,再行“贺正”,由幼辈向长辈拜贺,俗称“拜年”,由家主分赠岁钱,俗称“压岁钱”,礼毕全家共进早餐,老幼全穿新的衣服,走向吉方,曰“出行”。并带香烛礼品,到庙宇进香,企求平安康乐。

春节前夕称为除夕,民间也极重视。全家团聚共享佳肴美酒,有长夜不眠习惯,称为“守岁”。同时,还有张贴春联、饮春酒、迎春接福等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灯节,俗称“元霄节”,俚语说:“十三点灯起,十五上元冥”。灯节的前几日称“放灯”,最后一日称“谢灯”,又称“三花灯”。此日家家悬灯结彩,竞放花火,并贡奉元宵水果,设置香案,举家朝拜。夜间举行灯会,龙狮齐舞,实在热闹。近30余年来,台湾各地多在寺庙中举办花灯展览,灯型制作,争奇斗妍,更有电动花灯,人物栩栩如生,尤为好看。

古代称清明节为“寒食”。清明节起源于春秋时代(公元前650年),为纪念晋文公时功臣介子推三月五日被烧死而定。是日,民间思念子推,因子推死于火,不忍举火,冷食一月,后渐减为三日。至今冬至后105日,预作干粉为冷食,谓之禁火,因定寒食日为清明节。清明扫墓习俗流传甚久。1927年南京国民党政府定清明节为民族扫墓节,以纪念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又称“诗人节”,起源于公元前22955日为伟大诗人屈原投江而故招魂。民间于正午时分奉供粽子醴酒祭祀祖先,用艾草、蒲菖插置门首,或煮水沐身谓可避邪驱暑,并在河滨举行龙舟竞渡,风雅之士雇舟放棹中流,吟诗饮酒,观赏龙舟,俗曰“游江.....

走进台湾,让你全方位感受台湾生态景观风情,感受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地道的乡土原味,台湾欢迎您.....

联盟秘书处电话:18237193687  

盟投诉电话:13673359955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