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到了,家家户户都准备好了粽子准备大快朵颐,嘴快的应该已经吃了不少下肚了。但你知道吗?这吃粽子也有不少讲究哦。
1
饮食清淡,健脾和胃
粽子是端午传统美食,食粽能于清淡中平补,在平补中清化,确实是一个适时的食补、食疗的妙方,当之无愧地成为端午节前后的最佳养生食品。
中医学认为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就粽子的配料而言,也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如小枣、赤小豆、绿豆等具有补血安神、利尿排毒的功效。
更值得一提的是,包裹粽子的粽叶也很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苇叶可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2
小粽子,高热量
我们常见的粽子基本都是采用糯米作为主料。糯米是一种非常有黏性的稻米,据说在古代没有发明水泥时,人们用煮熟的糯米作为砖瓦的粘着剂,浆糊也是糯米熬制以后制成的,可见糯米黏着性之强。糯米本身在肠胃内不易消化,易引致腹胀腹痛。所以胃肠道疾患者及消化能力较弱的老人、儿童突然进食大量粽子,极易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
高血压、高血脂、以及冠心病患者,吃粽子容易摄入过多脂肪,引起血液粘稠度增加,加重病情。糖尿病患者本身就需要控制糖分摄入,含有大量糖分的粽子对他们来说就更不合适了。孕期高血压、高血糖的准妈妈们也同样要注意,尽量不吃或少吃粽子,等生了宝宝、血压血糖恢复正常再补回来,也不迟。
3
要健康,也要粽子
粽子美味,却不能多吃。肉粽和猪油豆沙粽所含的脂肪较多,吃起来很油腻。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若吃多了,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的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同时,以糯米做主料的粽子是不易消化的,过多食用可能会因伤脾胃而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所以老人、孩童及消化功能差的人都不可贪吃。此外,有胆囊炎或胰腺炎病史的患者要尽量少吃粽子,而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的患者如果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即便是脾胃功能强健者,也要少食多餐。
虽然粽子好吃,可是不主张把粽子当早餐或正餐的主食吃,这样容易吃过量,饭后尝一下就好。因为不少细菌可耐低温生存,所以粽子不能长时间放冰箱,最好在3天内就吃完,且吃前一定要彻底加热。专家强调,粽子最好在早、午餐时吃。睡前2~3小时是不宜吃的,容易给胃肠道带来负担。“粽子最好在两餐之间吃,如果做不到,中午吃为宜。而且,粽子最好热吃,凉食易伤胃。另外,吃粽子时最好搭配一些蔬菜、水果,这样易消化。如果从超市中购回的冷冻粽子,应蒸煮透了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