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从“北大荒”到苏北医院,改革开放40年,他见证了扬州医改的变化




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血气分析仪”;从本科医生是“稀缺物种”,到一个科室的硕博士达到70%以上;从“北大荒”到普外科,从改革开放到2018,他从医36年,是40年医疗改革事业最好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那一年,高考恢复

谈到改革开放,苏北人民医院普外科的陈平主任,一上来就说:“我是改革开放亲身的经历者和受益者!”


1974年,陈平刚刚高中毕业,就被分到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北大荒”。陈平是爱学习的,高中的知识一直也没落下,他说自己是思想超前,“总觉得很快就要恢复考学了”,于是就开始复习数理化。



▲“北大荒”誓师大会


陈平说,那时候是不允许看课本的,所以他只能表面看着《红旗》杂志,把数理化的书夹在里面。“来人看政治,私下看学科”,在这样的环境下,陈平复习完了初高中所有的数理化知识。


当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陈平所在的团里,600人参加高考,最后只有6个人被录取,而陈平便是这“百里挑一”,考上了哈尔滨医科大学。

▲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准考证


那时候的北大荒,地处偏远,做个简单的手术都要去很远的城里。陈平想改变“北大荒”,想为“北大荒”的人民服务,于是选择了学医,成了他毕生追求的事业。


后来因为家庭原因,陈平年毕业后就被分到了“扬州地区人民医院”也就是现在苏北医院的前身。所以陈平笑着说,“北大荒的缺医少药让我选择了学医,而我最后是把毕生的绝学,都奉献给了扬州的人民”。


忆苦,方思甜

刚到苏北医院的时候,整个普外科就一个病区45个床位,而现在的普外科规模比这大了6倍。那时候整个医院就6间手术室,而他最怕的就是在冬夜里突如其来的急诊手术。

 

那时候条件有限,医院只有白天供暖,到了晚上没有暖气了,手术室就像冰窖一般。那时候的医生们都在短袖手术服里穿着毛衣,把袖子撸的很高。他们用冷水刷手,再泡进酒精里消毒。“真的是刺骨刺心的冷,不管你睡到多迷糊,只要一刷手消毒,瞬间清醒。”

▲以前的手术室拥挤不堪


陈平说我们医生冷点没事,关键是做手术的病人不能冻着。他们为了让手术室的温度上升,无奈只能将酒精倒在地上点燃,来为病人取暖。陈平说,现在想想还是后怕,因为一旦着火,后果将不堪设想。那时候几乎每个冬天,重感冒成了外科医生的“标配”。

▲现在先进手术室


“现在好了,好太多了!”陈平的眼中闪烁着难以掩盖的喜悦光芒,“我们医院就有两个手术部,40多间手术室,最重要的是四季如春,真的对病人医生都是个好事!”


陈平兴致勃勃地描述着以前的那些条件艰苦的日子,虽然脸上是笑着的,可那时候的苦,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

▲陈平的日常查房

从个人英雄到集体英雄

刚被分到苏北医院的时候,陈平是科室里的“稀有动物”。那时候好多医生都是卫校毕业的,或者是从“赤脚医生”考上来的,因此像陈平这样的本科毕业的高端人才,真的是少之又少。


而如今,整个苏北医院的硕博士率达到了90%,博士率达到了70%。在医疗条件提升的同时,医生的水平也在突飞猛进。


▲苏北人民医院博士后工作站简介


陈平还说,改革40年来,医生的变化最根本的不在于此,在于医生们“从一个单打独斗的英雄变成现在一个英雄的群体”。


他说过去作为大外科主任,胃肠胆乳腺他什么都开,人们认为作为主任,他就该是“十项全能”且技术顶尖。那时候人们来普外科不管什么病都只找陈平这个主任开,他的医技代表了整个苏北的普外科。他说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是那个时代造就了最好的个人英雄。

40年过去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2006年苏北普外科进行了二级分科,各科室间不再交叉开刀,每个科室都有主任,每个科室的医生都术业有专攻,这样的时事,造就了一个英雄的团体。人们不再“迷信”大外科主任,而是对症求医;各个科室间可以联合做手术,从而达到精准治疗。


从个人英雄到集体英雄,从一个人代表一个科室的水平到整个团体来提升科室水平,陈平说这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新思路,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趋势。

▲联合会诊

不再有后顾之忧

这40年来,变得又岂止是医生呢?“以前很多病人缴费住院,账户上余额很少,等到治疗结束的时候,为了几十几百块逃费的,大有人在。”


那时候医患关系并不轻松,有些“特殊”病人快临出院前,医生护士就会格外注意,“有的人他今天收拾点东西,明天收拾点,最后差个几百块钱他们也不要发票,溜达溜达就走了。”

▲医疗条件和生活条件都不好


虽然陈平像说个笑话一样,可对于医生护士而言,病人逃费是要自己掏腰包的,并且还会被批评,可那时候大家都很无奈。


“现在有了医保、有了新农合,一些常见病大家也都看得起了,逃费的现在基本不存在了。”说到这,陈平不禁笑了,他说其实以前病人逃费也不怪他们,只能说那时候的政策没有现在好。

▲1998年全面实施职工医保


改革开放以来医保、新农合,看病报销比例增大,现在还有新医改,从以前的项目收费变成了按病种打包付费。而且相比以前繁琐的报销手续,现在报销快捷多了,直接定点减免,不让病人有后顾之忧。在面对一些特大疾病的时候,还有特病报销政策。

▲新农合造福农民


陈平举了这么个例子:一个胃肠间质瘤患者,术后吃药一年自费23万,后来中国成立了一个慈善总会,自己只需要承担1/4的费用;再到后来城镇医保对特病实施报销70%的政策,最后病人只需要自费1.5万左右。


从23万到1.5万,这是个大部分家庭都还能承受的费用,面对特种病,大家都不再畏惧。而且报销手续快捷方便,直接定点减免。

▲医保报销方便快捷、覆盖面广

“我们都一样”

如果说医保福利解决了很多人看病贵的情况,那城乡医疗一体化就是解决了很多农村人口看病难的问题。陈平说,从88年开始外出会诊之后,他几乎跑遍了扬州市大部分能够承担手术的乡镇医院。

▲乡镇医院硬件设施差


这些医院大都是一个简单的平房,有的窗户还是纸糊的。只有一间手术室一个手术台。急诊、慢诊、择期、感染都在一个手术台,手术室条件非常简陋,手术灯也很差,一般都没有专职手术室护士,都是从病房直接拉一个护士,对手术安全隐患很大。


在城里的医院早就装上水龙头的时候,很多乡村医院的术前刷手还是“两个脸盆”的时代。一个脸盆湿手打肥皂,一个脸盆装清水洗干净,陈平那时候去乡村医院会诊做手术的时候,都没有流动水刷手。卫生条件可见一斑。

▲以前的乡镇手术室


“我那时候最怕停电了,乡镇上电力供应不足,我记得一次一个多小时的胆囊手术,停了三次电,最后还是医助打着手电筒,我才做完了手术。”


这不是少数情况,所以陈平说那时候去乡村会诊的医生不仅要有技术还要有胆量。也许我们无法想象手术做到一半停电的场景,因为如今医院有双电路有备用电,城乡医院的差距缩小了很多。

▲高邮送桥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


前段时间扬州建立了多个农村区域性医疗中心,让扬州200万农民看病少折腾,此举还被新华日报点赞称:这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新华日报点赞

选择学医,就是选择终生学习

陈平作为苏北第一个正教授,第一且唯一一个二级主任医师,工作手术占据了他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在夜里被一个急诊电话叫走,是家常便饭。他说真的很幸运,我的家人们都表示理解和支持,从无怨言。

 

不断阅读新的研究成果,陈平说作为一个外科医生,学习是终生的,他一直在不断地阅读新的研究成果,学习新的医学技术。他总说医学新技术在不断出现,如果不学习就会被抛弃。

▲陈平在护士站查看病人信息


“技术来临的时候不要因为年龄去拒绝他,要接受它,要带头学习,才能鼓动一个科室。医学领域的高峰永远没有最高点,但是我们可以享受在往上攀登过程中的快乐,选择了医生就是选择了终生学习。”


这就是苏北医院普外科主任陈平和他的改革开放40年,他的确是这场改革的见证者与亲历者,更多的还是受益者。

在这40年里

中国的医疗事业

迎来了空前盛好的时代

而这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

我们对未来充满希冀

来源:名城扬州网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