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请注明作者与来自“药店人”微信公众号(yaodianren520)
近年来糖尿病大军不断壮大,据专家预计2025年全球的糖尿病患者人数将攀升至3·80亿。目前中国糖尿病人群位居世界第二,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
2型糖尿病患者随着病程延长,胰岛素抵抗及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的情况会加重,多数患者需要口服2种或2种以上降糖药才能将血糖控制在比较理想的范围内。由于各类口服降糖药的降糖机制不同,临床实践证明,合理的联合应用,可以做到协同增效,减少各自的副作用,也有利于控制血糖。
一、避免联合使用机制相同的两类药物,同类药物联合应用可能使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加。而不同降糖机制的药物联合,可以产生更好的降糖效果。且由于药物剂量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将大大降低。
二、单一药物不仅难以长期稳定控制,如一味长期使用或增加用量,毒副作用反而增多,得不偿失,不要等单一药物达到最大量仍无效时才考虑联合用药。
三、联合的药物种类不宜过多。一般联用2种药物,必要时联用3种,尽量避免联用4种以上药物。
降糖药联合应用时,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病程,血糖水平,并发症,合并症,依从性以及对药物的敏感性等诸多方面分析判断,制定出个体化的口服降糖药联合使用策略。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主要包括:磺脲类,双胍类,餐食血糖调节剂,噻唑烷二酮类,a-糖苷酶抑制剂,GLP-I类药物,DPP-IV抑制剂等。临床上比较常用的口服降糖药联用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磺脲类+双胍类
磺脲类和双胍类是常用的联合降糖方案,肥胖者首选双胍类药物,非肥胖者则首选磺脲类药物,当单药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时,就可以考虑两者的联合用药,该方案对降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均有良好的效果,而且花费低,但同时也会增加低血糖风险,老年患者更要注意。此外这两类药会增加肾脏负担,患者在服用时应定期检测肾功能,出现肾功能损害者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磺脲类+糖苷酶抑制剂-控制餐后血糖
单用磺脲类药物不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时,应考虑加用a糖苷酶抑制剂,由于该药物能持续抑制餐后血糖而降低胰岛素的需要量,故可减少联用磺脲类药物剂量。虽然单用a-糖苷酶抑制剂不会引起低血糖反应,但与磺脲类合用时会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如果发生低血糖的情况,应立刻使用葡萄糖纠正。
双胍类+a糖苷酶抑制剂--肥胖首选
这两类药联用可产生显著的协同作用,能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对于改善患者脂质代谢异常和胰岛素抵抗也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比较适合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但应引起注意的是,这两类药联合应用可能会增加恶心,腹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
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适合高胰岛素血症患者
对于单用磺脲类药物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尤其是伴有高胰岛素血症的患者,可以加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两者联用可减少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在联合使用时要注意,一旦发生低血糖,应减少磺脲类药物剂量。另外,如果患者已出现胰岛细胞功能衰竭,此时再加用噻唑烷二酮类,常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两者均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适用于单用双胍类药物血糖仍控制不佳的患者,对于重度肥胖且出现明显胰岛素抵抗,血糖轻中度升高的患者效果更加理想。
餐食血糖调节剂(格列奈类)可快速刺激胰岛素分泌,更有利于餐后血糖控制,且低血糖发生率低。由于餐食血糖调节剂在进餐时服用,不进餐时则不服用,因此更加适合饮食不规律的患者,可以避免低血糖发生。餐食血糖调节剂与双胍类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长期血糖控制。
合理的联合疗法能够保护、逆转胰岛功能,给了糖尿病患者稳定防治并发症的希望。糖尿病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病,医患双方仍需不断充电学习,这样才能使联合用药方案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防止或延缓心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药师说”邀请全国药师们投稿啦!
投稿地址:
yaoshishuo@126.com
投稿要求:
1.医院、药店工作的药师或者执业药师;
2.主题自定,内容自选,内容要求原创,不可抄袭,每篇字数不超过1500字;
3.稿件择优选用,稿件一经正式推送,会对作者支付相应稿酬,同时将为作者打造个人专属品牌形象;
4.一稿不多投,多投则不付稿费,望理解。
投稿形式:
1.邮件标题:姓名+投稿;
2.稿件为WORD文档,须以附件形式随邮件发送;
3.稿件内文须包括:姓名、联系方式(最好是微信或qq,方便编辑联系和沟通)、工作单位、职称等个人信息。
无论你是希望把自己的知识传播到更多人,还是希望和全国更多的药师一起交流沟通关于“药”的话题,全面升级的“药师说”,都期待你的加入,尊重你的知识成果!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发送#精品#到药店人公众号
多篇精品文章任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