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今日大暑】炎炎夏日,你准备好迎接“烤”验了吗


北京时间7月23日5时零分,

“大暑”节气正式登场

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

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

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来了

你准备好接受“烤验”了吗



大暑三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大暑的“三候”为:


一候腐草为萤:盛夏时节的萤火虫,因产卵于枯草上,孵化以后从枯草中飞出,被古人误会为是腐草变成的。


二候土润溽暑:大暑时节,天气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大地犹如一个巨大的蒸笼。


三候大雨时行:自入伏以来,风雷暴雨时而大作,大暑时节更加肆掠,然而到大暑后期,每一场雷雨之后,大地的燥热似乎都会悄然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可以看出,大暑时节的天气特点是炎热和潮湿,且要向秋天过渡,正好符合物极必反的规律。


大暑养生


进入大暑之后,高温潮湿的天气让人很不舒服,人们为了对抗炎热,进食大量的冷饮、冷食,把空调开足马力。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出现胃肠道症状及感冒症状的人反倒增多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够安然度过大暑呢?实际在《内经·上古天真论篇》讲得很清楚: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所谓养生,就是起居有度,饮食有节,仅此而已。以下几点温馨提示,供大家参考。


一、防暑不贪凉

大暑时节光照强烈、气温炎热,要避免在太阳直射的时候长时间的户外活动,防止热射病的发生。

同时,要避免长时间处于温度明显低于户外气温的空调房内,并且要避免空调和风扇直吹身体;要避免的是冲冷水澡和进食大量的冷饮,防止寒邪直中,出现感冒及胃肠道病变的情况。

还要注意的是,大暑时节降雨量较大,空气中湿度较大,户外的地面或者露天的公用座椅往往潮气较大,外出活动时一定要避免直接坐在地上或者露天的公用座椅上,防止湿邪的入侵。

天气炎热造成机体水分丢失严重,正确的补水方式时少量、频繁摄入常温或温热的饮品,而不是大量饮用冰镇的饮料。因为低温的饮品会使血管收缩不利于体内热量的挥发,另外寒冷刺激会造成胃肠道的痉挛甚至会引起腹痛、腹泻。

Hello summer
二、祛湿不贪苦


大暑时节暑湿主之,这个时期我们总是觉得身体比较沉重、疲劳,头昏昏沉沉、皮肤湿湿黏黏,食欲也变得很不好,这些症状都与暑湿困阻有关。为了改善这些症状,我们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1、健脾利湿法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食粥养之我们食用的粥底一般是小米、大米和糯米,都具有良好的健脾养胃的功效。根据所需不同,可以加入各种豆类、蔬菜、肉类、荷叶、生姜、陈皮等等煮成不同口感和功效的粥类以达到健脾养胃祛湿的目的。



2、淡渗利湿法代表食物冬瓜汤。冬瓜是我们常吃的食物,具有消热、利水、消肿的功效,煮冬瓜汤时适当的加入海米、瘦肉等蛋白质食物,可以快速的清除体内水湿。



3、芳香化湿大暑时节食欲不振,食用芳香化湿的食物可以芳香化浊,化湿醒脾达到开胃的目的,比如可是适当的饮用茉莉花茶、薄荷茶、柠檬茶等芳香的花果茶;也可以食用一些紫苏、茼蒿一类有芳香气味的蔬菜;还可以做菜时加入豆蔻、白芷、砂仁等等芳香类的调味品。



4、苦寒燥湿也是我们常用的祛湿的方法,暑令食用一些苦寒的食物可以清热解暑,同时就有很好的燥湿效果,比如说我们常吃的苦瓜、蒲公英、马齿苋等等。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到了大暑,阴气渐增,太苦寒的食物就不要再多吃,以避免苦寒伤胃



Hello summer
三、运动不贪多


大暑时节,人体容易困倦、疲乏,适度的运动可以调动身体的阳气,可以醒脾并缓解机体劳累的症状。但是,过度的运动可以造成机体代谢率的进一步加重,出汗增多,可以造成人体心、脾之气的耗伤,甚至会造成水电解质的紊乱以及中暑的情况


尤其是存在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史的患者,过度的运动会引起疾病的加重甚至会诱发心脑血管意外,所有夏天的运动一定要避免体力消耗过大的项目。



Hello summer
四、静心不动怒


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变得比较容易冲动,经常会出现莫名的心烦意乱、易怒等等情况,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心肝火旺”。


发生严重的情绪波动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很大,存在心、脑血管等慢性病变的患者尤其危险,过度的情绪波动可造成心肌缺血加重、心律失常、血压增高、脑血管破裂,严重者甚至会引发猝死。


因此,酷暑时节一定注重心情的平和,一方面平和的心态可以避免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另一方面心静自然凉,心境平和也会让人觉得酷暑不那么难熬。




过了大暑

24节气就开启了下半程的旅行


在前半程的时光中

我们经历过

雨水的滴答、惊蛰的雷鸣

清明的肃穆、谷雨的生机

初夏的昂扬、小满的充盈

芒种的热烈、三伏的炎蒸

……

时光虽然美好

但它却从来不曾停留

让我们

珍惜每一天的生活

往期精彩回顾
全市唯一!我院潘大军同志成为“河南省中医药青苗人才”指导老师
火火火!比天气更热的,是老百姓对它的热情
【惠民政策】健康扶贫,让群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来源:人民健康网/新华社

编辑:原静静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