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
近日来几场秋雨的光顾,让气温呈现了下降趋势。相比前一个月烈日灼灼,有些地区的气温硬生生下降了十多度,许多人急忙换上了长裤长衫甚至更厚的衣服,其实这样做更容易生病。
在我国,一直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说法,其意是劝人们开春时不要急于脱掉棉衣,入秋后也不要一见凉就裹得严严实实的,适当捂一点或冻一点,可以更好的维护身体健康。但是人的体温一般会维持在37℃左右,如果体温太高或太低,一样会使人的生理功能受到损害。
时下正值“秋冻”,我们要怎样科学的冻一冻呢?
首先来看看“秋冻”的原则:
夏去秋来,是从热到冷的过渡阶段,气温虽然逐渐变冷,但还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如果过早的裹上厚衣服就会让人体失去对冷空气的锻炼,没有人体调节的过程,也因此降低了御寒抗冻的能力。到了寒雪天,鼻子和气管一旦受到冷空气侵袭就会使里面的血管抵抗不住而收缩,抗菌能力减弱从而诱发感冒。
所以,秋季应该冻一点,添衣应该慢一点。
其次,“秋冻”中也要使用正确的操作方式:
1、饮食上要少荤、多菜;
2、增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3、选择利于出行的好天气,利用节假日出门走走置身于大自然中,更多的感受到周围气温的细微的变化,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一般来说,当气温降到15℃以下并且维持两周以上,我们就可以穿上秋冬的衣物了。
最后还要注意,“秋冻”并非人人适宜:
1、老年人、儿童、患病人群不宜冻;
2、心脑血管、肠胃病等患者不宜冻;
3、本身体寒的人群不宜冻。
另外,有些部位,例如颈部、腹部和肩膀等部位即使在“秋冻”时期也要做好保暖工作。
由夏入秋,很多人在感到身体不适的同时也觉得心神欠佳,其实,这都是“秋燥”在搞鬼。人脑底部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会分泌一种褪黑激素,它使人意志消沉、抑郁不乐。而入秋以后,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人的情绪就会变得相对低沉。
在饮食上,控制好生活节奏,早睡早起,多吃柔润食物以及富含水份的水果;
在心理上,常呼吸新鲜空气,多与身边的朋友相互沟通,避免长时间处于幽闭的环境。
盲目“秋冻”切不可取,真正进入初冬时节时,这一原则也就不再适用。应同时把控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应季变化,适时调节,才能达到预防疾病、保持身心健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