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第53条:通过亲子交流、玩耍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发现心理行为发育问题要尽早干预。
0-6岁是孩子的语言敏感期,我们的对话中有90%的口语都在6岁前学会。有的孩子成长的挺好,会突然出现口吃、结巴的问题。
口吃、跳字、语言不详,这些现象就叫语言倒退。
语言倒退很普遍,小孩子十有八九会经历,而且有可能在不同成长阶段,表现为不同形式。
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语言倒退的表现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语言是愈来愈进步的。譬如出生后不久,孩子就会发出语音。几个月时听到别人叫自己名字,会转头去找;开始会说单字,然后是词组;之后是能够用词组练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需求、想法,等等。
儿童语言能力发育的金字塔
从下至上逐步递进,下面的能力是上面能力的基石,由最下面的第一层开始,依次是:游戏和互动、专注和倾听、理解词汇和句子、运用词汇和句子、清晰的语言表达、文学阅读和写作。
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未来上学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从童年时的游戏和互动已经开始铺垫了。
儿童语言发育是有一定年龄规律的。虽然每个孩子的快慢有别,但通常差距在4、5个月内。0-6岁的孩子的语言学习潜力非常强大,需要在这个阶段做好社交学习、专注力学习的铺垫。
语言倒退,就是指孩子忽然退回到已经度过的阶段,从孩子1岁半前后就可能出现,2-5岁期间最为常见。
为什么会发生&怎么办?
原因一:从单语到语法的飞跃
1岁半前后的语言倒退,通常发生在说话比较早的孩子身上。这时正是孩子学习语法的时期。原本只是说单词,但现在要开始连词组、组句子了。大脑对语法的学习和辨认,使语言表达慢下来,这时就会发生磕磕巴巴,或者跳字的情况。
怎么办:放慢语速
和孩子说话时,用简单的语言,稍微放慢语速,让他的大脑更易捕捉我们的语言结构。这既是示范慢速、流利言语的好方式,又能帮孩子掌握语法规则。
原因二:脑子快过嘴
原本孩子说话很流畅,后来说不顺的时候会一直“重播”。
这时候家里统一态度:忽略她的小结巴,不批评,照常对话,孩子着急的时候就告诉她“慢慢说”。之后孩子结巴的时候会越来越少,渐渐就没了。
怎么办:少强调,耐心倾听
最好不要提醒或指出孩子讲话的不流利,不要让他觉得自己说话和以前不一样了,更不要说“你怎么总是结巴呢?”
如果孩子急了,提示他“慢慢说”,或者跟着孩子慢慢重复他说的话,然后应答。
耐心倾听孩子说了什么,而不是盯着他讲得是否流利——对讲话内容作出反应,而不是对结巴作出反应。
原因三:总是受到批评
有时孩子不愿说话,是因为负面影响,即以前说话时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例如,孩子说错名字,或者发音不准确,频繁被批评和纠正。
怎么办:少传递负能量,多引导
让孩子将所想的表达出来,不要打断、催促他,让他使用自己的词汇。在孩子表达不出恰当词汇的时候给予一些提示。
不批评,而是采取更有趣的方式来引导。对儿童来说,有韵律的词和句更容易模仿和接受。
原因四:情绪不好,不开心
有时孩子不爱说话,单纯是因为情绪不好。当孩子还不会用语言表达挫折感时,就可能用缄默代替。
怎么办:找原因,聊一聊
如果观察到孩子最近话少,情绪也低落,可以和孩子聊一聊,不要小看孩子的理解能力,也许孩子正是需要你的陪伴和关怀。
原因五:语言敏感期和爆发期
0-6岁是孩子的语言敏感期。国外研究表明,我们对话中90%的口语都是在6岁前学会的。1.5-2.5岁,则是第一个爆发期。
2岁孩子拥有上万亿的突触,是成人的两倍。更多的突触能够让孩子更好地接受各种输入信息,从而适应这个世界,更高效地运作。
这解释了为什么小孩子比成年人更容易学会一门新语言。在神经生长的爆发期,如果大脑不能有规律地接触到某一语言,那么对应的突触就会消亡。大脑就不再能轻易地听懂或发出这种语言。
怎么办:调整心态,持久作战
6岁前依旧是孩子的语言敏感期,3~4岁正是儿童词汇量发展最快的时候,
成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有迂回,也有反复。
遭遇成长中的转折点并不是坏事,恰恰说明孩子长大了。而父母能做的,就是无论何时,都不急于生气或是强迫孩子,多点耐心和理解,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步调来。
来源丨国际母乳喂养大本营
转自:健康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