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秋凉了!“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怎么预防?


      秋意深重,早晚清凉。谚语说:“寒从脚起,病从口入”,随着秋冬季节的来临,很多与寒冷相关的疾病逐渐来袭,如秋季腹泻胃溃疡腰腿痛等各种关节炎、老慢支、肺心病等疾病。怎样保健才能预防秋冬病,避免中招?




每到秋季腹泻

入秋后,尤其是中秋之后,气温明显变凉,寒冷会使人处于应激状态,这使对外界变化很敏感的胃肠道亦处于应激状态,此时若不注重饮食卫生和保暖,就有可能使胃肠发生不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从而出现腹痛、腹泻或者恶心、呕吐等症状。


除了受凉外,腹泻的原因大多离不开“病从口入”。摄入不清洁、腐败变质的食物以及使用了被病毒污染过的餐具等,都可以导致腹泻秋冬季节轮状病毒“横行”,小儿特别容易感染而出现“秋季腹泻”。家长和幼教老师要教育孩子不要把玩具和手指放进嘴里,餐具和玩具要勤消毒。在秋季腹泻的高峰季节,家长要避免带孩子频繁出入公共场,幼儿园在出现病例后要注意做好及时隔离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腹部保暖外,饮食上也不要贪凉,“秋瓜坏肚”说的就是秋季吃瓜果容易引起肠胃不适,尤其是本身体质属于脾胃虚寒的人,吃瓜果要注意,一次少吃,不要空腹吃,不要贪凉,可煮吃水果等。另外,一些性属寒凉的食物和饮料,如绿茶、菊花茶、罗汉果茶等都要减少摄入。

1





秋理脾胃好度冬

炎炎苦夏,暑热伤津耗气,经过一个夏天的消耗,再加上人们贪凉喜冷,长时间使用风扇或空调,摄入大量西瓜、梨瓜、哈密瓜等水果解暑,脾胃大多比较虚弱。入秋进补,是中国人长期养成的养生习惯,意思是秋季适当进补可以弥补身体在苦夏时的损耗,还同时为秋冬御寒做准备,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生病几率。秋补本身没有错,但初秋首先要注意调理好脾胃,一是为了预防胃肠道疾病;二是为了提高秋补的效能,只有脾胃功能好,秋补才会不成为胃肠道的“负担”而真正对身体健康有益。因此,想贴秋膘、吃膏方的,或是本身脾胃虚弱的市民,不妨先理脾胃,为秋冬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常泡脚防寒从足起


脚是人体重要的保健部位,因为它距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相对较少,容易受凉,所以有寒从脚起的说法。不少人都这样的体会,冬季寒冷时,如果双脚保暖得当,感觉暖洋洋的,身体也不会感觉太冷了。中医学认为: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健身先健足,足健体自健。


一年四季虽然均可泡脚,但夏季天气太热,能坚持的人很少,秋季天气渐凉,寒意渐生,经常泡脚可防寒从足入,人体也会感觉比较舒服。脚底有6条主要的经络,分别是起于足部的3条阳经和3条阴经,泡脚能刺激这六条经络,行血活血,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祛寒拨湿,可减少秋冬季节因“寒”致病,并促进新陈代谢,调节经络和气血,改善失眠症状。



泡脚最好安排在晚上9点钟左右,此时肾经气血衰弱,泡脚能使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加,肾是五脏中居于最下位者,故此时泡脚能补肾固肾。泡脚时间不是越长越好,最好控制在15--20分钟,水温也不宜太高,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用温度计控制水温,以防烫伤。


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要更有针对性地通过泡脚保健或治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开些外用药作为泡脚的“作料”。

3





艾灸、运动、腿保暖


《扁鹊新书》记载说:“温养阳气,禁戒寒凉。以灼艾为第一。”入秋后秋风瑟瑟,天人相应,人体内的阳气处于内敛及下降的趋势,艾灸保健可补充阳气,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温煦五脏六腑,以抵御秋冬的寒冷。


秋季气候宜人,是一年中最适合运动的季节。快步走、慢跑、球类、跳舞、骑自行车等运动项目都适合多数人群。尤其是足部的活动可使足部的肌肉、筋膜、韧带、关节、神经末梢得到锻炼,并能促进足部血液循环,改善足部供热状况。


有的人热衷于秋冬锻炼,有的爱美女性秋季仍像夏天一样穿短裙、热裤,大面积裸露腿部。殊不知,这样容易使腿部受寒,寒邪乘虚而入,引起痛经、老寒腿复发、腹泻、感冒等疾病。因此,长裤、暖鞋、暖袜可预防腿部热量流失,杜绝寒从足入。

4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