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关于“4+7”试点带量采购背后的7个思考


医药行业在颁布重要政策时,总喜欢几个特别的时间节点,一个是工作日的下班后,另一个是工作日的上班前。

 

今天早上一份文件在医药圈里疯传,带量采购采购终归是来了,除了当吃瓜群众吐槽一下哪些产品掉标了,背后还有哪些值得我们思考呢?

 

1


带量的统计标准是什么?统计的量哪些是临床促销的,哪些是真实治疗需要的?带量采购的价格和数量都是事先经双方协商好,假设医疗机构正常采购,医生也是优先处方,但是排除了促销的手段,达不到预期的销量,怎么办?如果预计的量明显偏低,优先使用后又导致了“药占比”超标如何解决?


价格联动,除4+7以外的地区是否会参照这个最低价执行?第二年未中标,中标企业的价格还能再做调整吗?当带量采购政策实行一段时间后,有没有能力来应对这种突发情况?


如何处理好带量采购和现有产品的衔接,如何防止新的垄断的形成?

 

2

 

对于带量采购的量,如何保证医疗机构能按约完成?如果是强制性的,对于未中标的产品无疑来说是死刑,那新药的生存空间在哪里?

 

如果是非强制性的,对于带量后,中标药和非中标药医生对于其的选择依据是什么?如何保证“优先”选择监管?


如果仍然依靠代表的推广时,那么“带量采购”的意义是什么?

 

3

 

中标企业拿到大的订单,也会考虑明年、后年会不会中标,那会不会只围绕成本下功夫?以低价中标,占有着很大份额,有悖更多企业通过一致性评价的政策导向。

 

对于国内企业而言,企业会加大精力控制生产成本,精力不会在质量上,也许质量也合格,但是不是优先质量。

 

4

 

对于另外30%-40%没有通过一致性的,也未中标的产品,会不会走高价低量的模式?

 

如果因为不参加集采没过一致性在市场上卖的价格更高,对中标产品的企业不公平,集采和一致性评价反倒成为企业的一种负担。有悖于一致性评价设置的初衷。

 

5

 

对于经过价格谈判中标的药企,医院作为采购主体,是否还会有二次议价、再次杀价行为。


政府如何保证不会有“二次议价”现象发生?药企最头疼的回款周期问题,谁来保证医疗机构和配送商业公司可以及时足额回款至企业?政府如何去约束他们?

 

6

 

本次4+7集采目标着力点是高价的原研药,那么,对于对原本就对原研药产生依从性的患者来说该怎么办?同一个疾病的每个患者个体差异不同,每个患者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治疗需求,加入4+7政策落地后,对于未中标的原研药,其患者该何去何从?


医院可以保证对普通患者和特殊人群(尤其是高干)可以一视同仁选取仿制药?


如果是简单的仿制药替代,其后续的不良反应(治疗效果差异)该怎么收集

 

7

 

带量采购全面实行后,会不会倒逼企业从“医学驱动”、“市场驱动”转变为“准入驱动”?

 

小结

 

所有的行业都在往市场经济发展,医药行业却在往“计划经济”走。

 

不过有一点,如果这些问题全部要解决,在真正落地时,势必会使得药企和相应的机构产生一大堆新的工作量,对于前后者,一定会有新的部门和岗位产生,正好一批因为带量而被减掉的医药代表,便有了新的去处。

 

一想到国家的医改为医药人的职场生涯操碎了心,心里一阵感动。



点击文章上方蓝字关注“思齐俱乐部”

回复以下关键字

市场丨销售丨准入

SFE丨培训丨职场丨药企

曹典君丨栋哥丨Joe丨刘唐

爱可乐的仓鼠丨六小西丨多吃肉少喝汤


带量采购后

医药市场将何去何从?

一起来思齐

#2018医药商业创新年会#

开启思考!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会议详情~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