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提醒】吃栗子竟然吃出胃出血?很多人还在这样吃

又到了板栗飘香的季节

软软糯糯的板栗成为很多人的最爱
一吃起来就停不下嘴
但是吃板栗也千万要适量
有人就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


25岁的刘女士特别喜欢吃零食,她每天都要买上一两斤板栗,一边追剧一边吃。


一天晚上她吃完后开始打酸嗝,上腹部胀痛难忍,上吐下泻,而且呕吐物里有血丝。经检查,医生发现她出现了胃出血,而肇事元凶竟然正是她每天必备的零食——板栗。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板栗还能不能吃了?

怎样吃才最健康呢?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科普一下~


为什么吃板栗会吃出胃出血


板栗淀粉含量充足,营养丰富,其维生素B2的含量是大米的3倍,蛋白质含量与大米和面粉相当。


栗子本身是一种可以算作“主食”的食物,其淀粉含量在42.2%左右。脂肪含量较低,纤维类物质含量也比较高。正因为它有着类似粗粮的特点,所以食用后会迅速在胃肠道中被发酵产生气体,食用过多很容易出现胀气、打嗝等情况。


栗子本身含有较多的糖类物质,糖炒栗子会更多,糖分物质摄入到胃中会刺激胃酸分泌,出现胀气情况。


如果食用量过多或者食用人群本身就存在肠胃方面的疾病,那么最终很容易出现由于胃肠胀气较为严重所导致的呕吐,甚至是胃出血(出现此类情况较少)。


如何食用栗子更健康?

虽然美味,但要限量


栗子,本属于能量物质较高的坚果食物,虽然营养物质丰富,但也需要适量食用,过量摄入很容易导致身体出现腹胀、反酸甚至肥胖等不良反应。建议每日食用不超过10粒。


“蒸煮炖”更靠谱


为了减少盐和糖的摄入,蒸栗子、煮栗子、炖栗子最为靠谱,这样不会增加额外的卫生风险,另外其营养物质也更容易吸收。当然糖炒栗子可以吃,但要限量且注意卫生。


【找准“时间段”食用更靠谱】


栗子的淀粉含量高达40%左右,能量也不少,建议放在两餐中间当零食享用。另外也可以将板栗入菜,烹制出味美的菜肴。不建议饭后立即食用,不仅增加能量的摄入,也不易于消化。


【吃栗子的同时,请减少主食的食用量】


因为板栗本身含有较多的淀粉,所以也是一种不错的主食。


哪些人不适合食用(多食)栗子?

▲儿童、老人要少吃


板栗本身淀粉含量高,进入身体不易消化。儿童的消化功能正在完善,老年人的消化功能已经衰退,所以这部分人群建议少吃。


▲胃肠等消化系统存在疾病的人群


既然栗子食用过多容易对身体造成伤害,那对于本身胃肠存在疾病(消化不良、容易反酸等)的人群,应不吃或少量食用。


▲糖尿病患者要“限量”


淀粉在消化后会分解为葡萄糖,对于血糖的波动影响也不小,糖尿病患者应谨慎食之。


另外,如果本身对于板栗存在过敏的情况,请您避免食用,降低过敏症状的发生。


除了板栗之外

还有很多食物都不应多吃
尤其是胃不好的朋友
千万要注意了!

1. 薄荷

薄荷会放松食道括约肌,这是导致胃酸的重要原因。薄荷伤胃,记得少吃含薄荷的食物。


2. 汽水

碳酸饮料刺激性比较大,刺激肠胃,导致肠胃不适;果汁含糖量多,过量饮用,同样会增加胃部负担,从而引起腹胀、胃疼等问题。


3. 豆类和咖啡

豆类所含的低聚糖如水苏糖和棉子糖,被肠道细菌发酵,能分解产生一些气体,进而引起打嗝、肠鸣、腹胀、腹痛等症状。

咖啡会刺激胃部,导致胃酸分泌过多,会导致消化不良和泛酸,同样容易伤胃。


4. 西兰花和番茄

西兰花含有可溶性膳食纤维,它只能在大肠中才能被分解,并产生大量的气体,对胃不好。

番茄是一种酸性很强的食物,它能刺激胃产生过多的胃酸,是含有反酸、烧心症状的人群不能或尽量不吃的食物。


5. 油腻食物

油腻食物含有大量的热量,不易于消化,过量的冷饮,会导致胃内部的温度过低,影响胃酸的分泌和消化酶的作用。应尽量少吃或不吃油腻食物,以热饮料为主,更有利于养生养胃。


6. 巧克力

巧克力中含有大量的可可碱,会导致食道括约肌放松,从而导致胃酸流进食道,影响胃部健康。辣椒刺激性很大,易刺激胃部,导致胃痛等问题。


7. 柑橘汁和柠檬汁

酸味强的饮料能够刺激食道,使感觉神经受到刺激,刺激的部位就会变得红肿。


8. 生洋葱

洋葱、大蒜、韭菜里面充满了多种营养元素,它们对健康大有裨益,比如保护心脏,但是它们也会导致肠胃不适,比如胀气、腹部绞痛等。但是通过烹饪似乎可以使引起肠胃不适的营养混合物不起坏的作用。


板栗、番薯、芋头、土豆

都属于易胀气的食物

吃多了容易加重肠胃负担

即使好吃

也得控制量


来源:新华社、广东卫生信息、健康四川官微

责编:黄呈韵

审稿:王松、谢春燕


往期回顾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来广元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项目调研

广元市2018年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正式开班啦!

广元万江眼科医院:走村入户摸实情,专科技术助民生


( ̄▽ ̄)/喜欢就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