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行业,正在迈入一个全新的时代。而在全新的时代里,怎样的药企更有未来,哪些药企又将面临淘汰?
▍药占比,要继续降低
众所周知,多年来,我国公立医院的药占比挤占很大的医保空间。近年来,在医院控费、降低药占比政策出台后,该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
据卫健委数据,公立医院收入药品占比持续下滑,2017年为31.1%,但相较欧美日等发达国家10~15%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据《光大证券》分析,医院药占比较高,主要是因为国内药品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为:
1、原研药、辅助用药占比高
IQVIA数据显示,中国医院市场前十的药品,长期以进口原研药、中药注射剂为主。不过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以来,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恩必普(国产创新药)、力朴素(国产改良型新药)和赫赛汀(进口专利新药),已成功挤进前十大医院用药。
表1:IQVIA中国医院市场前十用药及MAT增长情况(2016A~2018Q3)
2、原研、国产首仿价格高,市场占比高
目前,国内因一致性评价未全面完成,仿制药不但与原研厂家存在明显质量差距,仿制药厂家间也存在明显质量差距。同时,由于原招标体系根据质量分层进行招采定价,原研和国内首仿药往往能单独分组,竞争压力不大,价格一直高企,且因为存在更大的营销费用空间,会出现高价仿制药反而销量更大的情况。
表2:国内仿制药和原研药价格差异情况(单位:元/片)
国家医保局成立后,随着医保支付改革、带量采购的推进,未来,国内药品消费结构将重新调整,药价将继续降低趋于合理水平。
▍国内药企转型,迫在眉睫
自2015年起,涵盖药品“研发-生产-流通-招采-支付”全生命周期的改革新政陆续出台,几乎重构了我国制药行业的监管体系。
同时,集“采购权、支付权、定价权”于身的超级医保局应运而生,开启一致性评价仿制药的带量采购模式。一点一滴,都对医药全产业链都带来了重大影响。
图1:近年来医药全产业链政策变化与影响总结图
在本次4+7城市带量采购中,中选的25个品种最高降幅超过95%,平均降幅达到52%,可谓降价效果显著。
一直以来,追求产品的高定价和长生命周期,是所有药企共同的诉求。
在以前,药企为了维持高定价,会更倾向于研发独家剂型、规格;为了延长产品生命周期,药企投入产品营销。
然而在带量采购模式下,以量换价将促进仿制药的降价,药企只有依靠推陈出新,才能维持产品线的总体高定价。同时,只有具有成本优势,才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光大证券》分析,在带量采购的影响下,中国医药行业的竞争要素将迎来重构:
1、仿制药质量标准化:带量采购的质量评价主要以一致性评价为依据,仿制药在通过一致性评价后,被认为是质量相同的标准药品。
2、仿制药营销弱化:带量采购之后,由于药品有了销量的保证,仿制药的营销作用弱化。
3、研发价值强化:仿制药质量标准化,要求药企的研发导向要侧重于临床价值,原先追求的独家剂型、规格将失去意义。由于带量采购可以使新产品快速放量,但其也可能更快地被更优质品种替代,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具备持续推陈出新的能力。
4、成本优势价值强化:在带量采购模式下,药品在持续受到后来者冲击后,价格将显著下行。因此原料药成本低、经营效率高等因素而具有成本优势的企业将具有明显优势,比如“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的企业将更具竞争优势。
综合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原先仿制药采用的类似创新药“高定价、高费用、高毛利”的营销模式,已经开始走向终结。
未来,随着DRGs医保支付标准等政策的落地,临床价值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在这种形势下,药企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研发出真正具临床价值的新品,才能生存,才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