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直通”医院,慢性病坐家里就能开到大医院才有的药。如今,家庭医生正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中,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从中受益。“家庭医生”是否能发挥更大作用?如何破解“签而不约”?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家庭医生”成了委员们谈论的一大热门话题。
建立家庭医生工作室
居民可享“私人定制”
最需要家庭医生的人是谁?目前,合肥已步入老龄化社会,需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是患有各种疾病的老年人,是患有慢性病的人,也包括行动不便的人等。
对此,市政协委员杨大松建议,在合肥市推广针对老人建立小区医生工作室,配置2-3名全科医生和人工智能机器人医生,一个家庭医生工作室可以覆盖3-5个相邻的小区,真正打造成10分钟健康医疗圈。
委员介绍,为了保证签约质量,可针对不同的人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对65岁以上老人,每周按时健康体检、咨询,慢性病代办取药;对3岁以下儿童,建立保健档案,免费体检;对孕妇和待孕妇女,可建健康档案,免费产检;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随时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免费测血压、血糖,进行随访管理。
此外,委员建议,预约上级医院专家来中心坐诊,对需要转诊的病人提供预约转诊服务等,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真正走向“私人定制”的时代。
通过激励机制“开关”
让健康服务触手可及
市政协委员梁邦屏今年又带来多份建议,其中就有关于在全市让家庭医生“签而有约”的建议。他说,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家庭医生已经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确保签约工作“签而有约”,才能让签约服务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重形式到重口碑。
在委员看来,让家庭医生“签而有约”,必须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关注居民的痛点和难点,满足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提供全方位、全周期、连续性的健康服务。“我市社区医院应根据患者需求调配药品,让家庭医生拥有更多的治病‘武器’,既可免除居民来回奔波之苦,又可减轻大医院的门诊压力。”
家庭医生怎样才能和居民走得更近?委员建议,全市应推动建立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家庭医生的积极性,赋予家庭医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其从“坐等患者”到“主动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