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宁波市在同一家大医院里任期时间最长的院长,见证了医院36年发展,作为参与者和经历者,他说,“这里是我的家,更是我的战场。”
通讯员|郑瑜
编辑|张园园
“老潘,你创记录了。你是宁波市在同一家大医院里任期时间最长的院长。”每次与同行们聚会聊天,他们这样调侃我时,我都会会心一笑。从毕业分配至现在临近退休,我一直都在鄞州人民医院,这里是我的家,是我的战场,我是参与者、见证者、经历者。36年来,我见证了医院的发展。
潘亚梁在日本研修
鄞州人民医院与共和国同龄,从创建到现在,无论是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人员数量和专业结构、业务水平和开展范围、专科设置、医疗设备、门诊量和住院病人数,还是二级以上杂志发表的文章数、全国省市区级课题数和研究能力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凝聚着几代鄞医人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值得人们惦记和怀念!
大河路113号,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是“文革”后第一届本科生。1983年1月,我从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了鄞州人民医院。
当时的医院在大河路的北侧(新江厦商场东侧),原宁波帮义商严康懋的房子,门诊是个四合院,住院部是五层。医院的南边是条塘河,通往五乡、梅墟的航船码头就设在那,马路和河道都很繁忙。
随着城市的扩大,塘河被填、道路拓宽,1986年,在被填塘河上兴建了6层门诊楼,1992年,在原址新建了9层高的住院楼,医院规模随之扩大。
潘亚梁工作照
进医院的前8年,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医生数量青黄不接,我们这些小医生凭着对知识的渴望和旺盛的体力,没日没夜地干,份内份外事都干。为了让自己尽快成长,我当时整天泡在医院里,不是跟着前辈查房,就是门诊或在手术台上,还帮护士给病人抽血、量血压,年轻人总有用不完的精力。我还记得有一年的9月30日,那天轮到我值班,从下午3时半上班到第二天上午,我一共做了11台手术,几乎没有走出手术室,创值班日手术之最。当然,这些手术都是阑尾炎、肠破裂和胆囊炎之类的小手术。
实战是考验人的,实战也是锻炼人的。我的胆子越来越大,技术也越来越熟练。
这是一段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1991年,我担任医务科副科长。同年,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进修胸外科一年。1992年,担任医务科科长。1994年,被任命为副院长。1995年被派遣赴日本栎木县肿瘤中心研修肿瘤科10个月。1996年12月,我被任命为院长,1997年4月兼任党委书记。从此,走上了医院管理岗位。
我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医院管理中,为鄞州人民医院的发展奉献了最好的年华。我竭尽全力,无怨无悔。
在此,要提上浓浓一笔的是,在日本的近一年时间里,我不仅在医术上受益多多,而且在管理上,特别是对卫生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些宏观现象的预判和看法,学到了不少先进理念和应对之策。
其实,近几年宁波卫生系统所进行的分级诊疗、医联体医共体、双向转诊、医疗纠纷通过第三方介入解决、医疗隐私设置、医疗保险制度设立和改革等等,在1995年我进修时,日本早已实施且比较完善。
潘亚梁在日本肿瘤医院研修
事实上在以后的医院管理中,我也借鉴了日本方面的一些先进理念,如大力发展肿瘤的综合治疗项目和体检中心。
在日本,社会保障体制比较齐全,人均寿命较长,早期癌肿发现多,这得益于全民对体检的重视和广泛的开展。另外,医院内老年病人较多,相当一部分是恶性肿瘤病人。我想,将来中国社会也会进入老龄化,即使不考虑吸烟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在未来几十年,癌症病人数量必将继续增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视。
医院加大了肿瘤综合治疗项目的力度,买了浙江省第一台、全国第四台高质量的瓦里安直线加速器,上海肿瘤医院特地来我院参观,回去后他们马上也买了同一型号的机器。医院率先开展图像引导下的肿瘤放射治疗,引进和招收了多名放疗科人才,聘请甘肃省肿瘤医院刚退休的放疗科主任和上海肿瘤医院多位放疗科专家长驻我院,成立了放疗专科病区,后期扩大成放化疗中心,有四个病区,添置了第二台瓦里安直线加速器及配套设备,形成了肿瘤病人手术、放疗、化疗相结合的较为完善的治疗体系。在市内外有了一定知名度后,上海肿瘤医院也会介绍一部分宁波病人来我院治疗,一位副省级领导的配偶患乳房癌也来我院放疗。
之后,又在宁波市率先设立体检中心。没有场所,先借用原门诊六楼会议室,再到新医院的6号楼,然后搬迁至8号楼。现在又迁至18号楼。这些措施大大增加了社会效益,促进了医院的发展。
全院上下形成合力,一项项技术被应用,一个个课题被攻克,鄞州人民医院的业务也不断地扩大,当时与诸暨人民医院、萧山人民医院、瑞安人民医院一起被列为浙江省县市级医院综合实力四小龙。
我为之骄傲!
大楼竣工,开始新一轮发展
2005年1月12日,天气寒冷,傍晚又飘起了鹅毛大雪,飞飞扬扬的。第二天早上,地上的积雪厚达10厘米。不断有同事对我说:“潘院长,太好了。幸亏昨天都搬完了,否则要遭罪了。”
这是鄞州卫生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鄞州人民医院整体从大河路搬迁至百丈东路,此举意味鄞州区的卫生事业开始新一轮的大发展。1月10日-12日,3天内,300多名住院病人通过救护车有序、安全、整体搬迁至新大楼,这样规模的远距离搬迁,在宁波卫生史上实属罕见。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新医院建设中的故事。鄞州区各级领导一直非常重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百丈东路251号曾是区政府大院,区政府搬迁至新城区惠风东路568号后,将原办公楼行政划拨给了鄞州人民医院。
大河路是宁波市区非常繁忙的一条道路,医院的门诊楼和住院楼分别在道路的两侧,经常可以看到医生护士推着病床护着病人穿过马路,不仅不方便而且不安全。医院用房也越来越紧张,当时在门诊一楼搭了个临时输液室,大棚结构的,一段日子后,考虑到大棚不安全,我们班子几人决定在二楼设立专门的输液室。记得那时是冬天,输液室刚搬到二楼的第一天上午8点多,我正在进行手术,办公室人员告知我临时输液室的整个大棚被积雪压塌。非常庆幸,前一天强制性的搬迁,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听到区里给新用房,而且在黄金地段,我们一班人都很兴奋。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怎么合理设计布局成了医院领导班子重点考虑的问题。我和几位副院长再三商量调研后,又在周边征用了三块土地——原机关幼儿园、幼儿园后的五金工具厂(占地6.85亩)、宁舟新村7层办公用房(现眼科中心),这些地块就是现在的医院主体建筑布局。
潘亚梁在新住院大楼工地上
之后,陆续又将原国税直属所、地税直属所(现为直线加速器机房)、原财政局、原图书馆(现为放化疗中心)、原疾控中心(现为食堂)、原卫生局(现为病理科)、原卫生进修学校等地块纳入医院用房。
原来的政府办公用房与医院用房有所区别,如何将之改建成符合医院布局的门诊楼,我们与建筑设计单位和有关部门进行多次艰难协商,达到了相对满意的效果。
设计合理、把关严格、高质量的22层住院大楼完工后,经审计部门审计,建筑面积比原设计增了2000平方米,而工程决算比预算低了2000万元。
2006年3月,医院所有科室搬迁至百丈东路251号,一个崭新的鄞州人民医院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我为之欣慰!
改革创新,不断提高医院软实力
1978年至1995年,在李明院长、陈锡忠书记的带领下,通过改革创新,特别是改革分配制度、抓制度建设等系列措施,医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医院的持续发展,拼的就是核心竞争力。一家区级医院地处宁波市区,周围都是市级医院,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必需不断深化改革创新!
医院在发展普通学科的同时,要大力创建特色学科。血液科和泌尿外科原是医院的重点学科,后期又培育了肝胆外科、肿瘤科。为了发展这些学科,医院在人力、物力、精力、财力、制度、分配、人事和宣传等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这些学科的快速发展有了基础和保障,成为市重点学科。其中以泌尿科为基础,成建制划转80多名医务人员,成立了鄞州第二医院,为鄞州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潘亚梁与同事在原医院外科病区的合影
引进和就地培养人才两步走。医院要发展,人才最重要。我带队到昆明医学院一下子引进了4名研究生,之后一年从浙医大招了30多名医学生,从全国各地引进了多名业务骨干,他们和我培养的业务拔尖苗子相继成了科主任,一段时期,引进人员占临床科主任人数的一半。人才引进后,还要留得住人才。除了户口、住房、薪酬等硬件配置外,医院还千方百计为他们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就学、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等方面的问题。“异地引进”与“本土培养”的双轮驱动,在医院内形成了积极向上、团结共进的大家庭氛围,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给他们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
正是由于职工们的出色奉献,医院门诊量长期位居全市第2位,出院病人也长期位居全市第2位,市卫生局领导也把鄞医作为市级医院对待,参与救助四川地震伤员、选派人员去国内外扶贫。
继往开来,医院发展势头强劲
2011年,我退居二线。我的同事们仍在不断努力着,他们立足新起点,探索新途径,为实现医院建设与发展的新跨越而努力奋斗着。在陆院长领导下,医院硬件软件取得了快速发展。医院征用了原甬港饭店地块、原教育局下属的港城宾馆、原区供销社办公大楼和医院西南角地块,借用原老干部局房子,为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较扎实的基础。医院还培养和引进了多名博士,眼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重症医学科相继成为市厅级重点学科,通过了JCI认证,国家级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落地,7人成为市专科主委,多篇SCI论文发表,使医院的综合实力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鄞州人民医院厚德精术,薪火相传。看到今天鄞州人民医院取得的成绩,我想非常自豪地说:“我是鄞医人!”
潘亚梁
1996年—2011年任鄞州人民医院院长、党委书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就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杭州师范学院医学院兼职教授、宁波市医学会理事、宁波市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委、鄞州区医学会副会长。在肿瘤外科特别是肺癌、食道癌、大肠癌的诊治方面有较深的研究,成绩突出,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先后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省优秀院长、市劳动模范和区突出贡献的专业人才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