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精准脱贫是其中之一。会议强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要保证现行标准下的脱贫质量,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加强考核监督。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但也同时提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就是其中之一。
报告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因此“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共青团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魏延安表示,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仍然将“精准”视为脱贫的第一要义。而当前阶段的脱贫,是现行标准下的脱贫,因此既要保证“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这是很关键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表示,“不吊高胃口”是为了防止脱贫走向过度福利的另一个极端,防止把脱贫搞成“大锅饭”和“养懒汉”。这实际上是吸收了一些西欧国家的教训,脱贫不能让人钻空子,产生“不想工作,国家养着我”的想法,要培养贫困人口自强自立的能力,而不能让人赖在福利体系里。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当前扶贫工作中的“两不愁三保障”这一标准比3000元的扶贫线其实更有现实意义。在他看来,“不吊胃口”指的是,在2020年贫困县全面摘帽、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时间倒逼下,地方的扶贫压力很大,而有些贫困户享受到的贫困政策扶持,使其产生依赖性,主观脱贫意愿不强。
中国提出的“十三五”(2016~2020年)脱贫攻坚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核心是“两个确保”。具体来说就是,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国政府分别制定了不同的脱贫方案。第一,通过产业扶持,帮助有劳动能力和生产技能的3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第二,通过转移就业,帮助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第三,通过易地搬迁,帮助“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约1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第四,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此外,魏延安还认为,不要把少部分极度贫困群体的脱贫与整体的富裕小康混为一谈。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数据显示,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63元,而当前的脱贫标准是每人每年3000元左右。这二者相差很远,只能解决“两不愁三保障”。
他表示,脱贫攻坚是脱底线的贫,主要是深度贫困,不是一般的相对贫困。而一些相对发达的地方把标准定得很高,也就无形中抬高了预期。加之一些不够准确的解读,容易形成对脱贫攻坚的误解。而国家圈定的六大深度贫困地区,则极度艰苦、自然条件差、人力资源素质有待提高,即便是实现现行标准下的脱贫工作已经非常不容易,因此要防止数字脱贫,标准不能降,但是也不要随意提高标准,过度解读,不切实际地定目标,吊高胃口。
对于会议提到的“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发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魏延安称,“瞄准”、“发力”的主体虽然是政府,但是更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比如企业通过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的方式,因为解决一人就业就可以脱贫一户,当然还要推动探索车间下乡,让农民在乡村就近就业。致力于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扶贫的企业,需要输出技术,推动小农户的标准化种植,然后以订单生产的方式打开销售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