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因此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由此提出了“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在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可借助自然界的阳气升发,调补身体,这就是冬令进补。凡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久病体虚,劳力过度,劳神内耗,产后、术后及亏虚早衰者,均适合进补。进补的时间,从入冬就可以开始,但以冬至到三九这段时间为最佳。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媒体的盛行,关于冬令进补的文章铺天盖地,实际上这里有很多误区。
01
进补不是人人适合,儿童、青壮年平日容易上火者不适合进补。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只有体虚者需要补。如患流感、得肺炎、长痤疮的朋友,要清热、解表、宣肺,吃补药会引邪入里,加重病情。
02
不能用补品代替餐食。人体对营养的摄取,主要是靠一日三餐,而绝不能仅靠营养补剂。只有一日三餐饮食均衡,才能使营养保持均衡。
03
进补也有轻重缓急之分,可平补、可温补、可滋补。无须吃药,食品也有补益方面的作用,如果加入相应的药物做成药膳,能加大补益功效。
▌平补:蛋类、母鸡、鸭、豆腐等,猪肉及其肝、肾、肺等,芹菜、萝卜、蘑菇类,蜂蜜等。
▌温补:羊肉,牛肉,狗肉,公鸡,鹅,海参,乌贼,鹿肉,大枣、桂圆、核桃、扁豆,薯芋类,葱、蒜、韭、姜,蚕豆,小麦粉,酒类等。
▌滋补:甲鱼、鲫鱼、淡菜、海带、海蜇、梨、橘、百合、芝麻、赤豆、黑豆、黄花菜、银耳、燕窝等。
04
进补不单指吃补药,还可以艾灸、拔罐、贴敷、泡脚等。
05
进补主要针对虚证患者,而且不是一种药、一副药从头吃到尾,要根据身体状况及时调整。
06
不能用进补代替锻炼。运动有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我们如果缺乏运动,体质虚弱,胃肠消化功能差,就算吃了营养补品,也不能很好地消化吸收,反而会因为进补不当产生不适症状。
07
不可轻信补品广告。近日来,关于莎普爱思广告误导消费者的公案炒的沸沸扬扬,同时也牵扯出了一些中药保健品。天底下没有所谓的包治百病的神药,“过节送礼送健康”本是个积极的命题,亲情、关爱都是最重要的。
前几天我在北京城里的国医馆——六百年鹤年堂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其传承600多年的养生理念,“调元气,养太和。”
调元气大家都容易懂,那么养太和,和是什么?太和一词出自《易经》第一卦乾卦:“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北京故宫的三大主殿分别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足见《易经》合和观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和,其义可为平和、中和、谦和、和平、和顺。天时、地利、人和是成功必备的条件。
作为一个个体,我们心平气和、神安形定;作为一个群体,我们和朋友、同事相处融洽、共同进步;作为一个社会,人与人、群与群之间和睦相处,因此,“和”的意义深远,孔子强调“和为贵”,《易经》突出“保合大和”,都是一个目的,希望构建国泰民安的和谐社会。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说:“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在现代医学看来,但凡人体自身免疫力调节正常的人,就能自愈。实际上,通过服药,也能改善阴阳使之平衡,促进疾病痊愈。我们可一日三餐正常生活、运动锻炼;也可服药或针灸、吃保健品,只要能做到阴阳自和,就算接近健康的目标。
在古代,冬至是个大节,皇上要去祭祀,百官放假,老百姓吃点好的。现在放假不可能,吃好吃的是能做到的。
不用吃补药,懒一懒也是养生的方式。
“如果有一天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被窝里!”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二维码关注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