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故事栏目
百味中药,百味人生
黄芪在我国的一些地方也被称之为黄耆,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中药材。黄芪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史料记载至今已经两千多年了 。
《神农本草经》中所说,黄芪味甘,微温。主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补虚。而在宋代的《开宝本草》中提到,“逐五脏之恶血,补丈夫之虚损,五劳羸瘦,益气止渴”。
在黄芪背后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黄芪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糁。他善于针灸治疗术,为人厚道,待人谦和,一生乐于救助他人。后来,由于救坠崖儿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具有味甜,且具有补中益气、止汗、利水消肿、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黄芪”,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间广为流传。
后来唐肃宗刚继位不久,太后突然昏迷过去,牙关紧闭。文武百官一筹莫展。肃宗十分焦急,忽然想起黄芪有益气之功,便对御医说:“太后既然口禁不能服药,宜把黄芪煮汤,用汤气治疗,药入皮肤,可望治好。”御医赶忙煮黄芪汤数斛,置于太后榻下。顿时满室药味弥漫,不多时,太后苏醒,病慢慢好了。
黄芪的作用与功效
黄芪,又名黄耆,为植物和中药材的统称。植物黄芪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中药材黄芪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膜荚黄芪的根,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效。
【别名】棉芪,黄耆,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黄参,血参,人衔等
【性味】甘,温。 归肺、脾经。
【功效】 补气固表,利尿排毒,排脓,敛疮生肌。
【应用】 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及糖尿病等。
【禁忌】1、忌食生冷食物,忌烟酒浓茶;
2、新生儿婴幼儿禁用;
3、有过敏使者禁用;
4、脾胃湿热者禁用。
食疗价值
黄芪是百姓经常食用的纯天然品,民间流传着“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的顺口溜,意思是说经常用黄芪煎汤或泡水代茶饮,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黄芪和人参均属补气良药,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