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据说,这是华佗当年发现茵陈后,为警示后学而编下的歌诀。对于茵陈的功效,本文作者却认为:“茵陈苦寒,清热利湿,为治诸黄疸之专药的认识,既与茵陈功效不相符,又不能完全解释该药在临床上的广泛运用,应重新认识才是!”您怎么看?欢迎在文末的写留言处抒发您的见解!
笔者曾考证,中药的茵陈,包括茵陈蒿和绵茵陈两种。由于二者在采集时间、药用部位及临床运用等方面的显著差异,故应严格区别,酌情选用。
笔者认为,茵陈甘辛性平,质轻味薄,芳香馥郁,功能宣湿开郁,除治疗黄疸病外,尚可用于湿温及肝脾郁结等病证。
由于药食同源,不少中药具有药饵与食蔬双重用途,茵陈即属其中之一。
古代茵陈除药用外,亦作为一种菜蔬食用,如《本草纲目》谓:“茵陈,昔人多莳为蔬……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之。”“莳”即移栽种植。
可见明代以前,茵陈为人们食蔬已较普遍。迄至现今,我国民间部分地区仍流传有初春采集茵陈幼苗食用者。
若茵陈苦寒,何以能为食用者所接受?
近年来,临床使用茵陈煎剂防治肝炎的大量资料表明,长期服用茵陈,既未体验其苦寒之性味,又未见有苦寒败胃的有关文献。
茵陈采集于初春生发之际,禀受少阳初生之气,故芳香透达而能宣湿开郁。《本草述钩元》谓其“发陈致新”,所谓“发陈”,即寓生发上达,陈敷阳和之意,药以“茵陈”为名,其意盖在于此。
大凡药物生发透达之功,多为质轻味辛性平之品,若茵陈苦寒,其性沉降,何以能生发少阳之气?从茵陈的采收季节与性味功效综合分析,该药并非苦寒,不具有清热利湿作用。
至于茵陈用于诸种黄疸,乃因其能宣湿开郁,并与不同的药物配伍而奏效。
如湿热黄疸,仲景的茵陈蒿汤以茵陈宣湿开郁为君,配伍栀子、大黄清泄湿热;寒湿黄疸,仲景的茵陈五苓散与后世医家的茵陈理中汤、茵陈术附汤等,仍以茵陈宣湿开郁为君,配伍桂枝、干姜或茯苓、泽泻、白术等温化寒湿。
诚如《本草图解》指出:“发黄有阴阳两种……总之,茵陈为君,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也。”不难看出,湿热黄疸与寒湿黄疸,均以湿郁为共同病机,不同的是兼寒或兼热而阴阳属性各异。
若将茵陈视为苦寒,功能清热利湿,如何解释阴黄用茵陈为君之理。
所谓“专药”,指专用于某病或某证的药物,如常山治疟、使君子杀虫等。茵陈是否为治黄专药?首先要从仲景治黄诸方来看,《伤寒论》中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即未用茵陈;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中硝石矾石散、猪膏发煎、大黄硝石汤等方不仅未用茵陈,而且借用小柴胡汤、小建中汤等治疗黄疸。
说明黄疸的成因不一,治疗亦因人而异,茵陈虽为黄疸证治常用之品,但绝非专药。
其次,从茵陈的应用范围分析,茵陈除黄疸外,又为湿温病所常用。如《温病条辨》一加减正气散用茵陈组方,主治“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之证,吴鞠通于方后注云:“茵陈宣湿郁而动生发之气。”此说颇有见地。又如《温热经纬》中治疗湿温时疫的甘露消毒丹,亦借其宣湿开郁之功。
”由此可见,茵陈与柴胡均有舒肝解郁之功,仅其药力大小而异,同时说明茵陈广泛用于湿温及肝脾郁结等多种病证,而非治诸黄疸之专药。
综上所述,中药的功效是从临证中总结而来,并接受临床实践的检验。
每天学点中药知识
每天进步一点点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您看此文用 · 秒,转发只需1秒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