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药企、保健品企业和医疗器械企业转型的关键年度,也是药企、保健品企业和医疗器械企业战略规划的开篇年度。在这个年度中,有的已经成功实现了初步转型升级,有的还在转型升级探索的路上,有的还在观望,有的还在迷茫,有的已经放弃……
为什么药企转型如此艰难呢?经过分析很多药企转型升级的案例,发现了几个规律:
这类药企一般依靠既往的某种营销模式或经营模式奠定了发展的基础,内部的管理和市场的管理都形成了较大的思维惯性。同时,对既往的成功模式有着较大的庇护心理,从而无视现在市场竞争的巨大变化,还陶醉于既往的成功中,拒绝有人对其经营进行优化或者指手画脚。
这类药企比较多,更信奉拿来主义,不愿意按照自己企业的特质进行升级转型,而是看别人的药企怎么做就总想拿过来直接用。
其实答案真的很简单,就是成功运作控销的药企为了控销,制订了多项适合本药企的管控措施、实施方案,而且,基本都是符合药企产品属性特色的。不是所有药企、所有的药品都适合做控销,比如以××滋补为主销产品的药企。
未来的医药行业的竞争,是资源和能力的竞争,如果自身缺少转型资源,又不能很好地从市场、政策和平台上获取资源,那么,这样的转型是没意义的。
药企资源不一定都是资金、人才和研发,还有很多其他重要的资源,比如生产资源、政府资源、产品资源、医药电商平台资源等。任何药企都不可能具备转型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但即使不具备这些资源也可以通过其他优势资源置换获取,或通过提升资源获取能力一步步实现。
这类药企由于自身管理非常差,所以,推进转型升级方案也是难以真正落地。很多转型关键点无法真正落实到位,人员散乱,流程混乱,资源分散,难以形成凝聚力,在这种情况下,执行力基本就是空话,没有执行力,转型升级就是个笑话。
所以,这类药企还是先强化内部管理再谈转型升级。
一些药企的老板只顾及眼前利益,看不到或者不愿意看未来发展的风险和障碍,认为只要今年度过去了,明年也不会太差,得过且过的心态严重。这样的药企、这样的老板,别去指望有什么发展前景。
还有一类是上市公司,由于每年度的经营业绩要求,在投资机构、市值和股东等的重压下,必须保证每年度的经营指标业绩,这就是被所谓的机构绑架。这类药企活得很累,聪明的上市公司高层会分流一部分资源注入未来的发展中去,但很多上市药企仅仅是一年一年地煎熬。
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股市牛市的影响,很多上市和非上市药企都对编故事获得市值提升或者资本青睐津津乐道。
如果出于市值管理考量,偶尔做一做故事家未尝不可,但不能把讲故事代替实业经营,因为企业的经营业绩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我们现在可以通过讲故事获取未来的投资,但到了未来你还有什么?
创新有很多种,如产品研发创新,经营模式创新,内部管理创新、资源整合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营销模式创新……
全球医药行业整体处于转型期,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抄袭其他企业的创新模式不叫创新。
有的人说,战略都在老板的脑袋里。其实战略不是给老板制订的,而是给企业制订的,给整个企业的员工制订的。如果员工不知道企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也只能随遇而安,得过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