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军 第一药店财智
在路上,首先讲究路的方向要对,其次是在行动,至少开始行动,第三,预示着这条路的艰辛与漫长,同时充满希望。药房的本质方向在哪里?
现在的药店圈给我的整体感觉只有一个——浮躁。没错,很浮躁。
各方诸侯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小有成就,被周围拥簇为成功样板。
而在发展壮大后,却感觉与现代企业的标准差距太大,规范化、精细化程度远远不够,自己的把控及人才都越来越虚,怎么弄?
学习。
我们开始走出去学习,各种论坛、会议、沙龙、培训,各个阶段很多思潮接踵而至,早期有联合用药、高毛利、多元化、品牌高毛利等,近期有中医馆、慢病、奶粉、电商、单品、药事服务、器械,加之当下最火的资本与互联网+等等。
问题来了,学归学,有多少人学会了,有多少企业为此真正受益呢?盘个点,特例不算,也不听专家说道,真正让我们行业普遍受惠的有几个项目?
做人,要顶天立地。顶天——是方向,是战略;立地——要有基础,要一步步走。
我们有这么多项目要突破,前提基础是什么?
先下个结论吧----专业化建设。没有这个基础,以上的项目全是空谈。
想打胜仗,哪怕你是诸葛亮,也必须具备两个核心基础因素----武器和拿武器的人。
我们的武器是什么?商品力,包括商品结构、价格体系、品质、营销体系等等;拿武器的人,指我们队伍的专业化程度、用户思维、激情斗志、默契担当等等。
而其中的核心就是健康服务的专业化建设。大家可能会说,没错呀,这还用你讲?我们都知道。
好,请问,现在有几个企业拥有专业化的训练体系,有谁在持之以恒地干这件事,花了多少人力物力财力,每年的成效目标是什么,制定没有,达到没有。
零星的培训、供应商的专业支持都是碎片,少还不说,关键它不是我们规划的系列,是被动的,不成体系;而且培训只是训练体系中的一小部分,培训的是知识,训练的是技能与习惯,而体验进而形成的是文化,这些都需要沉淀,岂在一朝一夕。
专业服务既然重要,为什么大家都没有真正下决心系统启动呢?
第一、不会,不知道从哪下手;
第二、没人做;
第三,员工反感,推不动;
第四,做了,四不像;
第五,花钱费力;
第六,短期没效益;
第七,也是最重要的,没在骨子里认为这件事有多紧迫,有多重要。
首先要讲的就是提升药房专业化程度的紧迫感与重要性,呼吁大家动起来,现在从头干还来得及,两年初见成效,五年就能扎下坚实根基。
先问一个问题,药房是干什么的?卖药的?
错了!理念上就错了。这么定位,药房迟早要兼卖烤红薯。那么,药房到底是不是卖药的?
一、医院卖的药比药房多好几倍,你会认为医院也是卖药的吗?你见过医院送鸡蛋吗?
医院有没有药品促销、会员日、买三送一,医生有没有详细向你介绍药品的功效,你在医院用的什么药、什么品牌恐怕连你都不知道吧,但是你信任。
医院也做广告,也做营销,而你一走进医院,感觉的就是专业氛围,药房呢,商业氛围。
专业氛围给人的感觉就是它能解决你的什么问题,商业氛围给人的感觉就是它能给你带来多少实惠。
药房顾客根本需求是什么?便利?便宜?不,是健康。
那我们该营造什么氛围呢?专业氛围不光是视觉形象,关键在人,在于你能不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健康解决方案,信任感是慢慢建立的。专业信任感建立了,你还怕药品卖不掉吗?从不促销药品的医院就是例子。
二、还是说医院。
现在医院的口碑并不好,药价贵、排队、服务态度差、检查多等等,但骂归骂,哪天你有个什么亲人病了,照样托关系找熟人要进医院弄个床位,哪怕住走廊,进去了你就安心,这是为什么?
这就是它和药店的本质区别。
三、不说医院了,省得大家说我们与医院没得比,说说价格,说说减肥。
现在中国的女人,从十六岁到六十岁都在减肥,那我们的减肥产品卖得怎样?这群女同志上哪减肥去了?减肥体验中心知道吧?
一进去,首先人家就问半天你的症状习惯什么的,然后瞧舌苔,看面色,差不多望闻问切了,然后说你是什么型的体质,怎样产生的,以前有哪些误区,再提供一整套方案,类似于运动的时间与强度,什么叫有氧运动,怎样保护关节,饮食注意事项,哪些食物热量高,怎样配餐,生活习惯等等,有时还来一句:你吃个冰淇淋也没关系,今天多跑一千米,正好热量抵消。
最后当然得定期来体验中心按摩穴位,一个月三千,三个月一疗程。
这活到底归谁来干呀,药房在干嘛?
药房在说:这个产品减肥效果不错,回头客很多,今天还买三送一。
我们拿出吃奶的劲卖个一百多的减肥产品,顾客还嫌贵,可人家上体验中心掏个几千块眼睛都不眨一下,我们怎么就那么命苦呀?
我们的服务咋就那么廉价呀?因为我们太功利!
我们不具备站在顾客立场的用户思维!我们没有提供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
我们会吗?我们有这种专业水平吗?比不过医院还比不过体验中心?难怪有人说我们是担着卖白粉的风险在卖白菜。
再来讲讲慢病。
遗憾的是,很多人学了点皮毛就认为学会了,没学到思想;启动了糖尿病项目,却没看到这种思维模式在各类病症的可复制性。
那么,什么是我们这个行业意义上的慢病?
第一,长期不愈或经常复发;
第二,不上医院或医院之外没人管或上医院不合适。
三高、老胃病、慢支等等肯定算慢病,脚气呢?
算,没几个到医院治脚气的,而且老治不好,老复发;痔疮也算,除了受不了了上医院来一刀,一般归我们负责管理,复发率高;减肥我也算,大家一想就知道,符合以上两个条件;再说一个,小儿上呼吸道感染。
现在很多连锁推慢病一般先推糖尿病,但毕竟糖尿病是块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硬骨头,如果员工的专业基础与企业的思维模式没达标,可能会有挫败感,至少在前期不见效益的探索中会让人失去耐性。
其实,我们与医院不是竞争关系,是分工、甚至协作关系。
现在国家具体的分级诊疗试点方案已出台,而基层医疗因体制问题很难落地,包括建个健康档案都是应付检查,而且短期内是解决不了的,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患者健康服务的空间。
新医改为什么看不到几个关于药房的字眼,除了民营资本为主体外,更多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药事服务水平太低。
医院是看不起我们的,我们所谓的专业化服务在医院眼里,那是在自娱自乐,穷开心。
怎么办?练内功啊,不要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我们药店人还是有骨气的,卧薪尝胆三五年,我们就可以挺胸抬头了。
到那时,医院干医院的,它干不了的、没精力干的、不愿意干的,我们干;基层医疗更多地注入民营机制也未可知,而能承担这一项目的应该是我们;还有医药分家,按我们现在的专业水准,有几个负责任的医院敢与我们合作,政府也怕呀,那样,我们连话语权都没有。
最终,不管我们走哪条路,都离不开健康服务的专业化建设。
想接触资本,没有专业化你可能能做大,可你怎么做强?想独立生存,专业化就是核心竞争力,会让你不被钱砸死;
想卖掉,可以,专业化可以做大盘子,也可以卖个好价钱;
互联网+与电商,如果能成功,肯定是O2O,解决最后一公里与线下体验的问题,而体验的核心是什么呢?还得专业化;
单品营销也有很强的带动氛围鼓舞士气的作用,但不专业而光靠PK、靠钱砸,短期上量,长期必伤客;慢病就不用说了。
多元化,也是以专业化为基础的。
我们有危机感是很好的,但不能病急乱投医,要去掉浮躁,要冷静,要走稳了再跑,否则会摔疼的,最后还得学会走。
首先分享一下我们八年来的专业化建设经验:
1、说明书工程;即实习生训练体系,整个体系需要花三四个月的时间;
2、专业晋级系统;即新员工训练体系,进行基础的药理知识训练;
3、专业之星;即所有正式员工必须学习《联合用药及关联销售宝典》,进行问病售药。
专业化建设体系中,培训不仅是日常培训、集中培训,还必须有训练方案跟踪,包括慢病管理的推广,都要靠两条线(专业线、项目推广线)搭建起来。
此外,我们的健康顾问体系也为顾客提供解决方案和健康管理。
为此,我们给员工定了两条规矩:
第一,我们不是药贩子,我们是健康顾问,我们不是卖药的,我们是健康方案的提供者,我们是用户健康的跟踪管理者,药品只是整套方案中的一个部分,是为了方便用户而准备的;
第二、允许顾客说价格贵,不允许员工说价格贵;我们不是通过价格卖产品,我们是通过提供解决方案卖价格;
永远不要低估用户的消费能力,用户认为价格贵,这是性价比,是他认为你提供的健康方案不值那么多钱;
员工认为价格贵,是你健康专业技能不过关,对商品了解不透彻,提供的方案不值钱,你得学,你得改变。我们要求所有员工都必须学习药店智汇《联合用药及关联销售宝典》,学完就考试,满分100,必须95分以上才为合格,达不到就继续学!
我们的专业化建设的紧迫感与重要性,不能只挂在嘴上,要行动,要马上开始,这样我们会很有希望,行业也会因为我们大家的改变而改变。
最后,我想跟大家说的是:在路上,有三层意思,首先讲究路的方向要对,其次是在行动,至少开始行动,第三,预示着这条路的艰辛与漫长,同时充满希望。
那么,我们的战略方向是什么呢?是我们的内功修炼----专业化体系建设与实施,这个做好了,其他项目迎刃而解。这样,也回归了我们药房的本质。
▶关注药店智汇,让你的药店比别人更专业、更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