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产业聚焦】保障中医疗效 中药调剂不能缺位


“药师的手,病人的口”。在传统中医药体系中,“调剂”是药材从药房交付到患者手中的最后一道“闸门”。国医大师金世元曾这样形容“调剂”的重要性:“一方制剂,得益于此。”


为传承与发展中药调剂学,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药调配与监测分会(以下简称“分会”)近日在京成立。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调剂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处方能否发挥预期疗效,要保障中医临床疗效,中药调剂不能缺位。
中药调剂亟须规范化


中药调剂人员古称“闸柜”


中药调剂主要是指中药饮片的调剂,作为中药作用于临床的最后一道关键环节,包括处方审核、剂量调配、处方应付、调配复核、发药交待、药物煎煮、储运配送等环节。


分会顾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指出,中医处方能否发挥预期疗效,与中药临床调剂密不可分。“中医处方通过辨证论治、组方遣药而发挥药物群效,只有调配符合医生处方意图和调配准确无误,才能使处方的理、法、方、药取得一致。可以说,中药调剂是影响中药临床应用的核心技术环节之一,调剂质量直接关系到中医临床疗效。”

“然而,几十年来,中药调剂学逐渐凋零,处于‘无人驾驶’的状态,缺乏规范化引导,成为导致中药临床安全性问题频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分会会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翟华强表示,分会成立后,将致力于推动中药调剂规范化标准化建设,首要工作就是对全国中医院中药房的中药调剂工作进行规范化指导。

“中药调剂一般分为审方、计价、调配、复核和给药5个程序。经过几千年传承,早已形成了成熟的操作规范。”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翟胜利介绍:“中药调剂是一个传统的行业,是要讲‘规矩’的。比如,调剂人员必须左手持戥,右手抓药,不能反着来。”

传统的调剂规范要求中药调剂师通过手摸、眼看、鼻闻、口尝,以鉴别药材好坏、真假,是否道地。“现在很多药房工作人员怕脏,都戴手套抓药,缺了‘手摸’这一环,这是违反我们传统的鉴别经验的。”

“临方炮制是中药调剂的重要环节。像砂仁、草果、草寇这样质硬的饮片,传统的方法是,得在铜缸子里,‘当当当’砸出白瓤,冒出香气来,煎煮时有效成分才能充分析出。否则,药效难以发挥。桃仁、杏仁,得砸成泥,大枣、黄连得打劈,半夏要轻打成瓣……”翟胜利说:“现在药房把这些炮制步骤都遗忘了、省略了,导致饮片煎煮不充分,直接影响方子的临床效果。我们推动中药调剂规范化,首先就是得恢复这些传统的操作规范。”
培养“医药圆融”的复合型人才


“自古医药一体,中药调剂人员既要有熟练的中药业务知识,还需具备中医基础知识,才能胜任。”作为分会顾问,金世元提出,要传承与发扬中药调剂学技术,培养“医药圆融”的中药复合型人才是当务之急。


金世元从事中医药工作70多年,对中药调剂有深厚的造诣。他介绍,传统中药调剂的学习内容包括原料药材的经验鉴别、饮片切制、饮片炮制、中成药的制备、调配,以及药性理论等多项中医药学理论及实践学习。

金世元说:“这个学习过程至少需要4年的时间,业务知识基本娴熟掌握,才有资格到‘前柜’做中药调配工作,逐渐成长为独立的‘闸柜’”。

相比之下,现在的调剂人员大多经过短期培训就领证上岗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普遍存在“学历浅、职称低、差错多”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中药调剂的质量。

“中药调剂其实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它与中医学、中药学、方剂学、炮制学、制剂学等学科密切相关,还涉及药品质检、药品保管与养护,以及有关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翟华强总结:“正所谓‘修心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调剂员不仅要对处方应付药品的种类是否正确,分量是否准确负责,而且对于药品质量真伪优劣、清洁卫生和炮制是否合格,以及医师处方是否正确,都有监督和检查责任。”
推动调剂学进入高校教学体系

现行的中医药院校教学体系里,没有中药调剂学这门课程及相应教材。对此,中药调配与监测分会积极筹备,组织开展了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药调剂学》的编写工作。

该教材由金世元主审并指导编写,充分体现“以临床用药为核心,调配和用药一体化”的特色,并融入信息化技术对中药现代调剂的应用,以及饮片小包装、配方颗粒的调剂技术等内容。

“将调剂学纳入到高等中医药院校课程体系,无疑对中药调剂技术的传承和创新,提升中药临床质量与安全,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翟华强表示。(中国中医药报记者 杨志云)

                   投稿邮箱:zycyzk@126.com   编辑:志云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