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2日,国家卫计委发布《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试行)》(简称《规范》),为电子病历提供国家级指导。该《规范》被业内认为是政府推动医药分开和电子处方外流的又一重大举措!
卫计委表示,旧有的部分规定已经不适应电子病历的新形势,因此出台最新《规范》,在相关概念、行业标准和规范、电子签名与病历的衔接、以及封存复制件的技术条件等方面做出具体指导。
《规范》明确:
电子病历系统应当设置病历查阅权限,并保证医务人员查阅病历的需要,能够及时提供并完整呈现该患者的电子病历资料。呈现的电子病历应当显示患者个人信息、诊疗记录、记录时间及记录人员、上级审核人员的姓名等。
医疗机构应当为申请人提供电子病历的复制服务。医疗机构可以提供电子版或打印版病历。复制的电子病历文档应当可供独立读取,打印的电子病历纸质版应当加盖医疗机构病历管理专用章。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为患者提供医学影像检查图像、手术录像、介入操作录像等电子资料复制服务。
有业内人士分析,电子病历不仅能解决纸质病历的诸多弊端,从长远意义来看,也预示着未来我国电子病历将逐步实现有效共享。这不仅有利于处方共享,促进处方外流。而且慢性病患者可凭处方自主选择医院的药房还是药店买药,掌握购药自主权,逐步打破我国“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瓶颈。
国家鼓励医院处方外流
实际上,放开处方外流限制,并非首次提及。2016年7月12日,国家发改委在《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中,就明确指出“禁止医疗机构限制处方外流”,要求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药品通用名开具处方,并主动向患者提供处方,保障患者的购药选择权;加快形成多元化医疗服务格局,扩大患者选择权。
然而,据业内人士了解和分析,处方外流受制于两大原因。首先,整个医疗服务链条其实是由人社部、卫计委和食药监总局共同管理,而最核心的提供处方流出的医院则主要由卫计委进行监管,同时处方外流的又涉及到医院本身的利益和竞争格局,因此,单靠食药监总局显然无法推动整个办法的落地。
同时,之前处方都主要在医院内部流通,而一旦放开后,由于涉及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如何实现处方的监管却成了问题,此外涉及到医院、药店众多且各方的信息化系统又千差万别,如何实现处方的标准化和系统对接也成为一个难点。
由此可见,期望处方外流马上全国落地显然不易。
而此次《规范》最大亮点在于由卫计委来主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院方的掣肘,同时其中提及的内容,如“为申请人提供电子病历的复制服务。医疗机构可以提供电子版或打印版病历。复制的电子病历文档应当可供独立读取”,“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为患者提供医学影像检查图像、手术录像、介入操作录像等电子资料复制服务”等内容对处方外流的推动也具有重要意义。
处方外流释放千亿级市场
从目前国内处方药的市场来看,据艾美仕发布的相关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处方药市场规模超过9900亿元,占医药市场总规模的85%,销售同比增长约6%,处方药市场增长放缓的迹象较为明显;而从处方药市场渠道分布来看,2015年城市等级医院市场规模达7076亿元,占比60.18%,县域等级医院市场规模2328亿元,占比19.80%。零售药店处方药市场规模1069亿元,占比9.10%。
报告指出,处方药占比一直在85%左右,预计2020年处方药的市场规模可达到16000亿。但在医药分开相关政策的持续推进下,处方药进入公立医院的门槛明显提高,促使零售药店、网络医院、民营医院等,将成为处方药流入的新渠道。
有业内人士认为,处方外流最大的受益者将是零售药店,无论是从制药工业的动向,还是零售药店的准备来看,种种迹象都显示,处方外流高潮快要来临。
据悉,部分一向不重视零售市场的外资药企,已经组建了零售团队,包括阿斯利康、默沙东和赛诺菲等企业,纷纷涉足药店零售市场。
面对超过千亿元的药品市场大蛋糕,各方都在布局和发力。然而,在39医药君看来,唯有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介入的双管齐下,才能打破铁板一块的利益藩篱,从而让“禁止医院限制处方外流”不只是“纸上谈兵”。
“亲爱的小伙伴,点击以下二维码便可关注我们。我是39医药,若想提供任何医药行业新闻线索可直接加我(个人微信号:yiyao39),很高兴能认识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