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最网
首页

湿邪困扰,祛湿有方

立春雨水之后,气温开始升高,雨量增多,到处都是雾气氤氲,湿气弥漫。中医认为,湿属阴邪,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一,性质重浊而黏腻,聚集体内,容易诱发一些疾病。你知道如何自测体内是否有湿气吗?应该如何治疗和调理呢?

 

3招自测辨湿邪


中医认为,胖人多湿。体形肥胖、大腹便便者,易湿聚生痰,气机运行不畅,肢体困重,气虚无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自己是否被湿邪困扰。


起床时看状态:每天早晨起床觉得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感觉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弹,或者小腿肚子发酸发沉,都说明体内有湿气,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湿重如裹”。


如厕时看大便:湿浊停聚于内,阻碍气机运行,大便容易稀薄、黏腻不成形,如厕时总有排不净的感觉。如厕后,如果发现大便粘在马桶上,一箱水还冲不净,说明体内有湿。


洗漱时看舌苔:健康的舌质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此外,如果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也是体内有湿气的表现。

 

同“湿”不同方


湿最容易困脾,在持续的雨雾天气下,脾虚会感受过多的湿。湿多了,脾的功能也会受干扰,导致口中清淡无味、胃口差、消化不好、大便溏稀。应如何辨证用药呢?


湿浊内阻宜芳香化湿


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所致的肢体困倦而重,头重如裹,胸腹痞闷,口中黏淡,饮食无味,大便溏泄,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治宜芳香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藿香正气口服液、加味藿香正气丸等。


湿热内蕴宜清热利湿


湿热下注,蕴蓄膀胱而致的尿频、尿急、尿道灼热涩痛、淋沥不畅,伴有发热,面色潮红,心烦,口干不多饮,大便粘滞不爽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方用萆薢渗湿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萆薢分清丸、八正颗粒等。


脾虚湿盛宜淡渗利湿


脾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水湿停蓄体内,致使四肢疲乏无力,肢体浮肿,面色萎黄,食欲减退,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舌质淡舌苔白厚而润,脉滑。治宜健脾渗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用参苓白术丸等。

 

随手拿来就能用的食疗方


日常饮食中,其实有很多常见的食物和药材都是健脾除湿的好材料,如白术、土茯苓、木棉花、白茅根、赤小豆、扁豆、眉豆等。下面,就给大家推荐几款操作方便又实用的祛湿食疗方。


和中化湿汤(3~4人量):取木棉花30克,鸡蛋花30克,槐花30克,薏米30克,瘦肉100克,炒扁豆30克,陈皮或砂仁12克。将上述材料洗净一同放入砂煲中,加清水适量,用大火煲开,再转小火煲1小时即可。


茯苓龟去湿汤(3~5人分量):取草龟500克,猪肉200克,新鲜土伏苓250克,红枣6个。将草龟、猪肉、土伏苓红枣一起放到砂煲内熬3至4个小时即可,有清热去湿及解毒功能。


猪横脷去湿汤(2~3人分量):取猪横脷(即猪的脾脏)250克,夏枯草、棉茵陈各10克,生姜2片。将猪横月利先飞水去腥备用,夏枯草、棉茵陈及生姜和猪横脷一同放入砂煲中,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烧开,然后转小火煲1个半小时即可食用。

相关话题

相关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