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强调“支持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全国人大代表们就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
贯彻落实中医药法
王国强委员表示,把贯彻落实这部法作为当前的一件头等大事,准备做几件事情:一是抓好面向社会和民众的普法的宣传。二是抓好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学法用法的培训,真正要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三是要抓好配套文件、规定、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四是这部法和其他法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其他法律法规怎么样能够更好的修改完善好,和《中医药法》的立法精神和有关规定更好的能够衔接起来。
王承德委员建议,贯彻落实中医药法,首先要对现行的中医药政策、法规进行清理,对不符合中医药法的进行废止和修改。中医和西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类型,现在是一直拿着西医这一套来管中医,这样就把中医管死了。应尽快组织中医药专家,尤其是名老中医,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修订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促进中医药法落地生根。
曹洪欣委员建议,规范中成药药品名称应该“老药老办法、新药新办法”。尊重历史、面对现实,以“新药新办法、老药老办法”的原则,完善《中成药通用名称命名技术指导原则》,并循序渐进,逐步推行。而对于个别中成药名称确属夸大疗效的,采用“个案处理”原则,发现一个,纠正一个,绝不姑息。
杨金生委员提出规范命名势在必行,建议避免“一刀切”。药品名称是药品标准的一部分,名称的规范是为了防止出现认知混乱,有助于保障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可这么多家喻户晓的药名都要修改,是否会造成新的混乱?”
麦庆泉代表提出,中医药法明确规定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中的作用,中医药事业发展靠法治、靠标准、靠创新、靠先行先试,为市民提供“纯中医”的诊疗服务模式,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
王文华代表提出,许多被长期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中成药,还未纳入医保目录,中医药在医保体系中的地位还有待加强。风油精、云南白药这些耳熟能详的老字号,面临被改名的可能。他建议,全国人大应加强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及时通过专题询问、执法检查和工作监督等方式,有重点、有步骤地推动解决中医药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确保中医药法真正得到贯彻实施,积极推动和有力保障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加强保护中医药传统文化
张伯礼代表提出,尽快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并发布“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等措施,可作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途径,给中医药名方搭一道法律“围墙”,向世界宣告哪些中医药知识是中国人的,避免不当占用。中医药传统知识不仅要好好加以保护,更要运用现代技术发掘精华,令其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乃至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
才利民代表认为,打造健康中国,中医的传统不能丢,要弘扬中医传统文化。中医的养生、保健是西医所没有的,恰恰对守护健康大有用处。
加强中药材质量监管力度
孙伟代表建议,要加大对药材市场的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杜绝假药的出现。一方面在检测时让有经验的老专家参与;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对药材的质量严格把关,不能让中医毁在假中药上。
仇冰玉代表认为,中医药诊疗具备“简便验廉”的特点,应大力推广。建议下一步各部门要紧密联手加强中药材质量监管,医保报销政策也应进一步向中医药倾斜,让中医药在护佑人民健康中发挥更多作用。
闫希军代表建议,加速推进中药材第三方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一是国家要鼓励由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联合参与、多元化投资主体的中药材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二是完善对中药材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管机制;三是专项鼓励第三方机构完善服务体系建设。
中医药的国际化之路
张其成委员表示,中医药是中华优良传统文明的代表,是最能代表中国国度形象的文明符号之一。建议文化主管部门将中医药文化纳入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中,把中医文化对外传播作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中医文化走向世界,应纳入国家战略,从国家战略、文化战略、产业战略等不同层面探讨中医药全球化之路。
黄传贵委员建议,建设国际中医药大学,并使之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国际中医药大学面向全球招生,实施双语教学,定向培养国外需要的中医药人才。我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贯穿亚欧非大陆,涉及64个国家和地区,如此庞大的战略规划,急需知识先行作准备,更需要中华文化作为铺垫和支撑。让中医药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分享中医药文化的成果,是传播中华文化最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司富春委员建议,加强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人才培养,提出多渠道多层次联动、因地制宜推进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不仅要加强国际化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平台建设,还要创新中医药国际教育模式。
张伯礼代表认为,中药国际化还存在一些瓶颈。因为中药本身是一种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被别人接受是要有一个过程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先用人家的话,用他听得懂的话来进行解释。我们现在的第一步是把我们优秀的中药品种按照国际标准先推起来。
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
周有财代表建议,加大对中药材种植产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中药材生产扶持基金,制定税费、价格和土地等方面优惠政策,助力中药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关键,利用本地资源,采取药药兼种、药粮兼种、药树兼种,同样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唐农代表提出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乎所有的中药和民族药都是原创的,要为中医药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
科技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郭志新代表提出,中医药对现代医学的补充完善、提高与发展,对于发展中的康复医学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建议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这个精神 ,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与现代康复医学的基地。
肖伟代表表示,中医药在市场上不缺药,但是缺好药,所以我们下一步应该从供给侧的改革上入手,将中医药原创思维和现代科技密切结合起来,鼓励创新,淘汰落后。
张伯礼代表建议,运用现代技术,推动基本药物、社保药物的中成药进行质量升级,这对整体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过去中药制药工艺比较简单,以水煮醇沉为主,如今基本实现了以管道化、半自动化、自动化为技术特征的“中药工业2.0”时代,而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要迈向“3.0”、“4.0”时代,即要实现制药技术智能化、制药过程各类参数的数字化、全过程测管控信息一体化的智慧制药时代。这个时代可以实现从原料到中间提取物、再到最后制剂成品的全程追本溯源,同时还可以对药品包装、使用方法等进行全程跟踪管理,这样既能保证中成药产品质量,保证安全有效,同时也能推动中药产业迈向新的高度。”
闫希军建议,建立中药植物DNA条码,未来中药要有自己的身份证。
《中国现代中药》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四环北路15号依斯特大厦8层
邮编:10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