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早防早治,预防肝癌”。为了让大家对肝癌有更全面的了解,今天小编带大家来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孟超肝胆医院采访了潘晨教授,解答大家的疑问。
根据2015版慢乙肝指南公布的数据,我国肝硬化和肝癌患者中,由乙肝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60%和80%。近年来由于乙肝疫苗免疫普及,急性HBV感染明显减少。而经过抗病毒药物的治疗,可以减缓或阻止慢乙肝患者进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哪些人群更容易进展为肝癌呢?
(1)肝炎患者: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已被证实会增加肝癌发生的几率,尤其是前两者在我国的肝癌患者中检出率很高。慢性病毒性肝炎能直接促使肝细胞的癌变,是形成癌症的基础。
(2)中老年人:大多数肝癌的高发年龄在四十岁之后。50-60岁之间是个高发年龄段,肝癌之所以易在高龄中发生,是因为肝癌与人体的免疫功能衰退有关。
(4)饮食不洁者:长期进食霉变食物,食含亚硝酸盐食物以及食物中微量元素硒的缺乏。霉变食物中的黄曲霉素是诱发癌症的主要因素。过量的亚硝酸盐摄取会对人体产生很大危害,它可以转变成亚硝胺类物质,这类物质有明确的致癌作用。
(5)嗜烟酒者:有酗酒抽烟的人,肝硬化的发病率很高,而肝硬化和肝癌的关系又非常深切,如果再加大量吸烟,就会加快、加重肝硬化的形成,促进肝癌的发生。
那么肝癌早期有哪些症状,易感人群可以提前自我察觉?
由于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肝癌早期症状并不容易被发现或重视,早期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肝区表现为时隐时现的深部钝痛。疼痛症状不明显;
(2)肝气郁结,以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等为主要表现;
(3)厌食、腹胀、乏力是肝癌的次发症状。如果有慢性肝炎、肝硬化,年龄在40岁以上,突然出现上述先兆症状时,应立即进一步检查。
血清甲胎蛋白(AFP) 是诊断肝癌的重要指标。应注意AFP升高的幅度、动态变化及其与ALT和AST的消长关系,并结合临床表现和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是诊断肝癌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可与AFP互为补充。另外,CT、MRI或B超可以早期发现HCC,动态增强多期扫描对于肝癌的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所以患者一定要定期回医院随访,随时掌握病情,才能做到早预防早治疗。
中国是肝细胞癌(HCC)高发区,其发生例数占全世界的55%,然而临床上很多肝癌在得以诊断时已经为晚期病例,因此,提高HCC的早防早治具有重要意义。感谢潘晨教授为我们带来的精彩内容!